-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 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调适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件,共13章,上传很累,需要的发邮件QQ652076246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群体与大学生群体 第二节 大学生班集体心理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适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群体与大学生群体 群体动力 群体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 一、群体与大学生群体 什么是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群体心理效应 什么是群体? 群体(group)也称团体,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是指其成员有固定编制,群体内各成员的角色地位都是由群体规范明确规定的,有明确的隶属系统的权利结构。大学中的班集体、教研机构等都属于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指没有明确规定的目的,自发形成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明显的感情色彩。非正式群体往往是由于成员之间的好感、兴趣和爱好,或者由于志同道合而自发结合的群体,如学生社团、研究会、兴趣组等。 (二)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个体(individual)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以独特方式行动的单个的人。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群体由不同的个体组成,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而个体离开群体则无法生存。个体一旦组成群体,就具有了新的特征。例如,群体影响、群体心理气氛、群体士气、群体极化等现象,都是个体所没有的。群体的效能,也非其成员简单相加的总和。研究群体怎样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活中各种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三)群体心理效应 群体归属感(sense of group ascription )是指个体自觉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情感。有了群体归属感,个体会自觉地维护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产生情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 群体认同感(sense of group identity)是指群体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群体成员由于共同的兴趣和目的走到一起,具有共同利益,同属于一个群体,因此,对群体外部的重大事件和原则,都自觉保持一致的意见和情感,即使是错误的、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意见和评价,他们也会保持一致。 群体促进作用(group promotioning)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得到了支持的力量,唤醒了个人内在的潜力,表现出了独处时不敢表现的行为。当群体成员的行为与群体规范一致、符合群体期待时,群体的赞扬和鼓励会促进这种个体行为;反之,群体成员的行为与群体规范不一致、不符合群体期待时,群体的否定和反对也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很大的干扰作用(interfering)。 二、群体动力 (一)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group corhere)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中的倾向。群体凝聚力对于群体的存在和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群体成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在低凝聚力的群体中,群体组织涣散,精神不振。 萨赫特(Schacht)针对凝聚力与工作关系做了实验研究。他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检验了群体凝聚力、对群体成员的诱导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图1)。 图1 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二)群体决策 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group thinking)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它是指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不同意见和评论采取压制方式的现象。 群体思维经常会导致决策失误。詹尼斯(L.Janis,1982)曾研究了美国各界高层决策失误的典型案例。结果发现,由于高凝聚力而出现的为保持意见一致而压制不同意见或批评的做法是导致很多决策失误的原因之一。 怎样防止群体思维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呢? 詹尼斯认为:首先,群体领导人应该努力做到公正,并培养一种公开咨询和讨论的气氛;其次,群体成员应该像支持群体计划一样,鼓励人们提出问题或批评意见;第三,应请“局外的专家们”对群体成员提出挑战,并给群体带来新的思路;最后,在达成一个共同的意见之后,群体领导人应该安排一个“第二次机会”的会议,使得群体成员能够将萦绕在心头的困惑和保留意见表达出来。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是指在群体决策时,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国开电大《土木工程力学(本)》形考作业3答案.pdf VIP
- 秋冬季如何预防儿童感冒.pptx
- 2025至2030南京市医疗机构行业市场运营调研及有效策略与实施路径评估报告.docx
- 《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VIP
- 异物控制改善日期.ppt VIP
- 2025年6月四级真题及答案 (1).docx VIP
- 围手术期安全管理PPT.pptx VIP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_GB50045-95_2005年.pdf VIP
- 第四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精品课件)-【中职专用】高二思想政治《哲学与人生》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pptx VIP
- 2025年辅警招聘公安基础知识100题及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