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科锐器伤发生的
儿科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处理及防护措施 儿 科 发生原因 一、危险操作:①丢弃用过的针头时;②针头用完盖帽时;③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④把已用过的注射针摆放在操作台上,床边,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⑤用手直接装卸刀片时等危险操作都容易引起锐器刺伤,注射或采血后处理注射器的过程中;抢救病人时,突发紧急情况时。 二、儿科锐器伤的发生还与季节分布有关,春冬两季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儿童免疫力低下易发生呼吸道疾病,住院人数增多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大的工作负荷使护士的锐器伤发生率有所增加。 三、儿科护士的护理对象是特殊群体,沟通交流都较成人低,儿科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时因患儿不配合也使儿科锐器伤的发生率增加。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一、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禁止进行伤口的挤压。 二、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用消毒液如:75%酒精、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三、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院内感染专职人员,并填写锐器损伤登记表,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查和随访等。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到指定医院注射乙肝疫苗或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防护措施 (一)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医务人员不安全行为。定期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新参加工作人员。培训中特别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不安全行为,做好职业防护。 (二)规范操作 ①在采集传染病人各种血液、体液标本时要注明隔离标记,执行安全注射;抽血时使用真空采血系统。 ②污染针与其他锐器不应故意用手弯折或拔除,应直接入利器盒内;并禁止用双手将已使用的注射器重新套帽。 ③集体操作时应及时处理针头及其他锐利器械,避免集中处理时的二次损伤 。 ④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头、刀片以及碎的可能被污染的玻璃。 ⑤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边、小车顶部; ⑥有关血液与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应减少溅出物与滴液。 ⑦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 ⑧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黏膜,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措施。 (三)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与处理方法》的要求进行分类收集,损伤性废物标志清楚,运送容器安全,减少了运送途中以外损伤。 (四)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院感科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对发生锐器刺伤的人员立即进行免费体检和注射疫苗,定期复查。并给予一定心理指导。 *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