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社会心理学7.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7

三、社会感染 (一)社会感染的定义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音、表情、动作及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 1、双向性 2、爆发性 3、接受的迅速性 (二)社会感染的分类 1、个体间的感染 2、大众传媒的感染 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单选 39、“出工不出力”是一种( )现象。 (A)社会抑制 (B)社会干扰 (C)社会惰化 (D)社会促进 40、塔尔德模仿律包括( )。 (A)算术级数律 (B)上升律 (C)先外后内律 (D)下降律 43、模仿的意义不包括( )。 (A)具有适应作用 (B)是学习的基础 (C)影响他人的方式 (D)会促进群体形成 41、“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这是(  )的观点。 ( A )詹姆士? ( B )艾尔乌德 ( C )马斯洛 ( D )塔尔德 34、在吃“大锅饭”的单位,最容易产生的现象是(  )。   (A)社会促进  (B)社会抑制   (C)观众效应  (D)社会懈怠 43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D  )现象。 ( A )社会比较? ( B )社会惰化 ( C )社会干扰? ( D )社会助长 39、“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一种社会( )现象。  (A)助长 (B)逍遥 (C)强化  (D)抑制 34 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这是塔尔德所称的( )。 (A)上升律 (B)先内后外律 (C)下降律 (D)先外后内律 31 关于暗示,错误的说法是( )。 (A)往往通过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进行 (B)自尊水平高的人容易接受暗示 (C)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D)总体上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91 关于从众,正确的说法包括( )。 (A)个体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容易从众 (B)女性比男性容易从众 (C)个体自尊水平高的人不容易从众 (D)依赖性强的人容易从众 36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  )现象。 ( A )社会懈怠 ?( B )优势反应强化 ( C )结伴效应 ( D )社会促进 37、“随大流”是一种( )现象。 A 服从 B从众 C 参照 D模仿 多选 94、从众行为的原因包括( )。 (A)寻求行为参照 (B)群体凝聚力 (C)遗传素质 (D)对偏离的恐惧 94 、一般来说,下列说法中合理的包括(AC  ) 。? ( A )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 B )年龄越大越容易接受暗示 ( C )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暗示 ( D )经济实力强的人比较容易接受暗示 * (二)暗示的分类 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 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暗示和反暗示 “买一送一,送完为止” “漂亮的女士都喜欢X牌护肤霜” “牙病不可忽视,X牌牙膏帮您保护牙齿。” “抽烟有害,请勿抽烟,其中包括××牌香烟。” *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暗示者: 权利、威望、社会地位 人格魅力等影响力 信息的特点: 年龄与性别 受暗示者: 心理状态 独立性、自信心、知识水平 暗示者所处的情境: * * * 上图中A、B、C三条比较线段中哪一条的长度 与标准线段X的长度最接近? *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社 会 心 理 学 概 述 个 体 层 次 人 际 层 次 群体层次 ⑻爱情、婚姻、家庭 ⑵社会化、社会角色、自我、身份、自尊 ⑶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归因 ⑺社会影响:从众、社会促进、社会懈怠、 模仿、暗示、社会感染 ⑷社会动机、社交情绪 ⑸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⑹沟通、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互动 ⑴概述: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范围、 简史、研究方法、主要流派 * 第七节 社会影响 从众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    第一单元 从 众 从众的特点: 第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 想象的。 第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 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 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第三,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 的自愿行为。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 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

文档评论(0)

bbnnmm885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