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G-球菌论述.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革兰阴性球菌 奈瑟菌属(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 莫拉菌属(卡他莫拉菌) 第一节 奈瑟菌属 临床意义—脑膜炎奈瑟菌 免疫性 临床意义—淋病奈瑟菌 免疫性 生物学特性 营养要求高:巧克力色平板、BAP 专性需氧,初次分离需要5%-7%的CO2和高湿度刺激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低于30℃不生长,淋球菌高于38.5℃生长也停止 ★细菌抵抗力弱,对冷、热、干燥等均敏感;脑膜炎奈瑟菌可产生自溶酶,培养标本应及时接种(床边接种) 脂寡糖抗原(LOS)——由外膜上糖脂组成,有抗原性,我国把A群分为L9、 L10、 L11三型,是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淋病奈瑟菌 可疑菌落 直径0.5~1mm,灰褐色、光滑、半透明呈露滴状凸起的菌落 确认 菌落涂片,见G-双球菌 氧化酶和触酶试验(+) 葡萄糖分解试验(+),其它糖类(-) 氧化酶试验 本节复习要点: 形态与染色 G-双球菌,肾形或豆形,新分离株多有菌毛和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巧克力色平板、BAP 专性需氧,初次分离需要5%-7%的CO2和高湿度刺激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低于30℃不生长,淋球菌高于38.5℃生长也停止 抵抗力弱,脑膜炎奈瑟菌可产生自溶酶 微生物学检验 标本直接涂片检查——早期诊断 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液、CSF用血清肉汤增菌 BAP、巧克力平板、MTM、NYC等 35℃,5%~7%CO2环境 G-双球菌、氧化酶、触酶、葡萄糖、麦芽糖分解试验、血清学分型 第二节 卡他莫拉菌 可存在于健康人群的上呼吸道 导致中耳炎、鼻窦炎、慢性阻塞性肺炎 在免疫抑制和ICU的患者可导致菌血症 是社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毒力主要与内毒素有关 该菌β-内酰胺酶产生率高达90%以上 (2)抗原检查: 脑膜炎奈瑟菌抗原检测——胶乳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SPA协同凝集试验 ELISA检测淋球菌抗原在检测男性尿道分泌物标本时和涂片染色具有相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液、CSF用血清肉汤增菌 BAP、巧克力平板 选择性培养基(MTM、NYC等) 37℃, 5%~7%CO2环境 观察72h后无生长方可报告(-) 脑膜炎奈瑟菌 直径1~2mm,灰褐色、光滑、半透明、稍扁的菌落 涂片为G-双球菌、氧化酶(+) 初步确定为奈瑟菌属 进一步进行葡萄糖和麦芽糖分解试验阳性、其他糖类分解阴性可确定为脑膜炎奈瑟菌 用分型血清确定血清型别 鉴定 阳性 原理:具有氧化酶的细菌,首先使细胞色素C氧化,再由氧化型细胞色素C使对苯二胺氧化,生成有色的醌类化合物 试剂:1%盐酸四甲基对苯二胺 1%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 方法: 菌落法、滤纸法、试剂纸片法 结果:细菌与试剂接触10秒内呈深紫色(+) 脑膜炎奈瑟菌的检验程序 脑脊液 离心 上 清 液 荚膜 多糖 抗原 直接 凝集 沉 淀 涂 片 染 色 初步报告 瘀点穿刺液、鼻咽部分泌物、拭子、浆膜腔穿刺液 分离培养 挑选可疑菌落 BAP 巧克力 血液 增菌培养 葡萄糖肉汤 鉴定试验 涂 片 镜 检 氧 化 酶 试 验 糖 分 解 试 验 荚膜 多糖 抗原 直接 凝集 试验 PCR 淋病奈瑟菌检验程序 直 接 涂 片 镜 检 初 报 分泌物、脓液、关节液 分离培养 BAP、 巧克力 选择性培养基 挑选可疑菌落 鉴定试验 染 色 镜 检 氧化 酶试 验 触酶 试验 糖类 分解 免疫 学方 法 分子 生物 学方 法 抗原检测 核酸检测 药敏 生化反应: 氧化酶(+)触酶(+) 脑膜炎奈瑟菌氧化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 淋球菌只分解葡萄糖 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分13个血清群,95%以上是A群,其中以C群致病力最强 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抗原(PI)分18个血清型 * * 共 性 1、G– 双球菌; 2、有菌毛,无鞭毛和芽胞; 3、氧化酶(+),触酶(+); 4、除淋病奈瑟菌寄居于泌尿生殖道 粘膜外,其它均位于鼻咽腔粘膜 致病物质 荚膜—抗吞噬作用 菌毛—粘附易感细胞表面 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 IgA1蛋白酶—破坏粘膜表面特异性IgA1 细 菌 的 释放 裂 解 肾上腺 小血管 毛细血管 皮肤瘀斑 肾上腺出血 DIC 中毒性休克 内毒素 大量 所致疾病 脑 膜 炎 奈 瑟 菌 飞沫 鼻 咽 部 多数 少数 普通型 爆发型 慢性败血症 鼻咽炎或带菌状态 败血症 穿过血脑 屏障 传染源——带菌者和病人 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病原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借飞沫传播 易感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从2~3个月开始,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流行季节——从前1年11月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