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粮食微生物学 学科内容 参考书目 粮食微生物学编写组.粮食微生物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9第一版 朱乐敏.食品微生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9第二版 吕嘉枥.食品微生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7第一版 国家粮食局人事司.粮油保管员.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8.54-67第二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与粮食微生物 1. 微生物及其在生物界的地位 2.微生物的特点 3.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粮食微生物及其类群 第二节 粮食微生物学的任务与发展 1. 微生物学简况 2. 粮食微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和任务 3. 粮食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1. 微生物及其在生物界的地位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解能力特别强的所有低等生物的总称。 是一个很庞大的生物群包括: 非细胞生物-病毒 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真核生物-藻类、真菌、原生动物 生物界六界 2. 微生物的特点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微米”作为个体大小的度量单位,个体更小的病毒则以 “纳米”为度量单位。 肉眼的分辨能力:毫米=10-3米 “微米”=10-6米 “纳米” =10-9米 2. 微生物的特点 个体形态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 2. 微生物的特点 肉眼可观察到微生物聚集的群体-菌落 2. 微生物的特点 2. 微生物的特点 (2) 吸收多、转化快 比表面积大+食谱广泛 “胃口”庞大+利于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 大肠杆菌在合适条件下,每小时可以消耗相当于自身重量2000倍的糖,而人要完成这样一个规模则需要40年之久。 我们可以利用微生物这个特性,发挥“微生物工厂”的作用,使大量基质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大量有用的化工、医药产品或食品,为人类造福,使有害物质化为无害,将不能利用的物质变为植物的肥料。 微生物繁殖速度快这一特性给动植物疫病的防治,食品的防腐、保鲜等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4)适应强,易变异 2. 微生物的特点 (5)种类多,分布广 目前已知的和已分离培养的微生物种类可能还不足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总数的1%。每年世界上不断有许多新种被发现 真菌为例: 目前已经定名的真菌的有十几万种,据估计,自然界的真菌资源有150万种以上 在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中,微生物无处不在 一般城市街道每立方米的空气中约含5000个 普通宿舍的空气中每立方米约含20000个 每克肥沃土壤中可含数亿个甚至更多的微生物 3.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微生物代谢能力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腐生细菌和腐生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无机盐、和水,这些物质又被绿色植物吸收和利用,为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提供了原料。 微生物控制大气中CO2的适当含量、保持自然界碳素平衡;微生物固氮,分子态氮和有机氮化物均需微生物的作用 4. 粮食微生物及其类群 粮食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包括微生物中的一些主要类群: 细菌类中的真细菌和放线菌 真菌中的霉菌、酵母菌和病原真菌 根据粮食微生物的寄附性质不同,通常将其分为: 1.导致粮食和粮食食品霉变的霉腐微生物 2.引起动、植物病害的病原微生物 3.附生在粮食上的附生微生物 第二节 粮食微生物学的任务 1. 微生物学简况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特点、生理生化特点、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分类鉴定、生态分布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微生物学发展: 17世纪末,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的存在,建立了“微生物”的概念。 2. 粮食微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和任务 研究任务和目的: 切实查明粮食微生物区系特征 阐明粮食微生物在粮食储藏等过程中的活动规律和作用本质 探索有效地控制粮食微生物活动的方法和途径 减少和避免粮食微生物的有害作用,防止粮食和粮食食品霉变、毒素污染和粮食病害的传播,以增强粮食的耐储性,保护粮食品质和食品卫生。 3. 粮食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1954年—无霉粮仓 1955年—“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四无粮仓 70年代—粮食微生物研究工作,活跃起来 粮食微生物区系及其特征,以及微生物活动 粮食霉变规律和测报方法 低温、干燥和气调储藏等防霉技术 杀菌剂的应用和化学保藏,以及电磁辐射对粮食的杀菌防霉效果 对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镰刀菌毒素进行了研究 查明了黄曲霉毒素对粮食和粮食食品的污染状况 赤霉病麦、黄变米等病原、毒素和毒性以及带毒粮食和油品的去毒处理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