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新闻采访技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突发新闻采访技巧

突发新闻采访某记者说,他最大的采访技巧就是,没有技巧。说得太好了,我深以为然。   可是,这无招胜有招的表述有背景:他是著名媒体的著名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通常是知名人士,做的是长篇而且“正面”的报道。   作为非著名媒体的非著名记者,以工匠姿态面对庸常的短平快突发新闻,我们必须努力去总结一些采访技巧,才能适应这个并不轻松的竞争环境。   以下雕虫小技,乃个人在南方都市报跑广州突发新闻中的一些小感悟。抛砖引玉,敬请指正。   一、四个现场   突发新闻,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主要就是指车祸、火灾、水灾、抢劫、偷盗、跳楼、工地事故,等几类事件性新闻。   通常,我们接到报料后,根据报料,对事件大小作出基本判断。随后给报料人打电话,同时赶赴现场。而此时,这个城市的你的同行,也在前往事件现场的路上。   一条突发新闻,通常有四个现场。以火灾新闻为例:烈火升腾是第一现场;火起之后人员疏散以及自发救火是第二现场;消防、救护车赶到并实施救援,乃第三现场;伤员在医院,火灾清理完毕,是第四现场。   作为记者,你必须以最快的时间,抵达现场。争取赶到四个现场里面,更靠前的现场。比如,两夫妻在大街上打架,或者便衣在街头抓住了两名小偷,如果摄影当时正好拍到了这个场景,那会是很鲜活的现场新闻。如果别人打架结束,小偷已经被带上车了,那么你采写的这条新闻,第二天或许就不用见报了。   这里,我能找到最经典的例子,是南都记者徐文阁在2007 年拍的一组照片,深圳城管“火烧违建”,照片中的少年,用瓢浇水灭火。记者赶到了靠前的新闻现场,在几乎最好的时机拍到了最重要的照片,新闻事件的主题顿时深邃而震撼。如果没有前面两张少年浇水的照片,整个新闻就失去了绝大部分意义。   文图相互依存,对文字记者同样如此。   二、金字塔   赶到现场后,记者要干什么?   首先是观察,基本确定事件大小、性质。接下来,寻找采访对象。记者要找的采访对象是什么人?我们要找的人,正好呈金字塔结构,最重要人,或许只有一个,次重要的多一些,再次重要的,更多一些。在抵达现场,甚至没到现场,我们就要清楚,事件最重要的谁,次重要的是谁,然后,想办法尽量采访到金字塔上端的人士。   以火灾新闻为例。假定,有人在某大楼5 楼的咖啡店纵火,造成至少8 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现场烈火升腾。记者抵达现场,他看到了火在烧,消防在喷水,救护车停在路边等待伤者,上千围观者在惊叹。如果缺少经验,记者很容易在现场头脑空白,不清楚自己当前最紧要的事情是干什么。我们来梳理这个事件,记者要面对的采访对象:在这个金字塔最底层的,是大街上的围观目击者,人数最为庞大;上一层的,是在事发时在大楼上班的,最好是4 楼或者6 楼的上班族;再上一层的,是当时在5 楼喝咖啡的顾客或者咖啡厅员工;再上层的,是消防、医院、政府职能工作人员,死者家属等;再上层的咖啡厅的重要员工或在现场的咖啡厅老板;最上层的,是纵火者。   记者到现场前,心中要有这个清晰图谱,到现场后,直奔有效采访对象而去,尽量避免在无效的底层采访对象身上耗费时间。   这也好比在平静的湖水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越靠近石子,就越是我们必须寻找的对象。如果你在现场,头脑中有清晰的采访图谱,你就能胸有成竹,不会慌张。   任何一单事件新闻,都有个金字塔似的采访图谱,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找到更靠近塔尖的对象。   典型事例:2007 年,广东药学院学生跳楼砸死师妹,南方日报率先独家采访到病床上的跳楼者邓国旺,群雄逐鹿,同行倍感压力。   三、气场   头脑中带着采访图谱,我们来到现场。   事故现场,都有一个特定的氛围。比如火灾中,人群的惊慌失措,烈火的形状,甚至那烧焦的气味。而在一个遇难者生前的房间里,或许除了哭泣,就是静默。   我把这些特定氛围,称为“气场”。   一个有经验的记者,首先要做的是,融入气场,而忌讳的是不加思考地破坏气场。比如,一个出租屋里面发生了谋杀案,警方封锁现场,楼下一群街坊围观,嘀咕着议论,不亦乐乎。在广州,如果你挎一个采访包,操着普通话,就这样生硬地把头凑过去问:那个人是怎么死的?你看到当时的情形究竟怎么样?通常,议论的街坊就摇头:我不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再也不搭理你了。其实,他们什么都知道,但就是不告诉你。   凭什么要告诉你?   或许,聊天的街坊相互并不认识,但是,之前的沟通,他们彼此获得收益,并取得了身份认同。记者慌乱出现,破坏了气场。而这个记者,他不是信息提供者,而是索取者。他带给街坊的,不是好事,可能是坏事。所以,街坊本能地拒绝配合记者。   那么,成熟记者应该怎么办?   首先,向报料人详细了解情况,安静地进入现场,在议论者旁听他们议论,转悠两三个议论圈,然后自然地,以聊天者、信息提供

文档评论(0)

cbf967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