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生命起源与细胞进化.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真细胞的起源途径 6 其它细胞器的起源 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展工作。 关于鞭毛的起源,有观点认为来自共生的螺旋体细菌。 有人称,发现中心体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值得关注。 真细胞的起源途径 7 真核细胞起源的历程(综合假说) 比利时学者C. R. de Duve综合了各种假说,提出了真核生物起源的大致过程的看法: (1)约20亿年前,大气中O2含量增加,原核生物除去细胞壁,成为具有双层质膜的细胞,其内膜附有核糖体。 (2)质膜不断内陷,扩大了细胞的体积。 (3)质膜进一步内陷,终于与细胞膜脱离,形成众多胞内小泡,它们外膜附有核糖体。 (4)有些胞内小泡,围绕拟核(即DNA环)排列,后来发展成带孔的核膜,拟核发展成细胞核。 (5)以后,通过吞噬和内共生作用,形成各种细胞器,这些细胞器的出现,不仅消除了氧的毒害,还能够利用氧气,产生能量供细胞所需,同时,胞内小泡也进一步发展成高尔基体和内质网。 于是原来厌氧的原核生物就进化成好氧的真核生物了。这是混合理论,即用渐进说解释细胞核与内质网的起源,用内共生说解释细胞器的起源,也未必没有道理。 真细胞的起源途径 8 病毒的起源 三种学说: (1)寄生退化说,逐步丧失独立性,依赖宿主细胞。 (2)核酸成分说,被抛弃,又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3)裸基因说。起源于原始的核酸分子,后遇蛋白,包装成外壳。 总之,现在的病毒,离开宿主细胞,无法生活。 真核细胞起源的意义 为生物性分化和有性生殖打下基础 有丝分裂,双倍体,促进多样性,加速进化。 推动生物向多细胞化方向发展 真核细胞的复杂性,利用氧,能源效率显著提高,为多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加上环境适应多样性的产生,出现了动、植物的分化,塑造了如今的生物圈。 进化细胞生物学:以真核细胞的起源与进化为基础,从进化角度考察细胞生物学的一切重要问题。 思考题 为什么说细胞生命的出现标志着真正的生命进化的开始? 你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可以解释生命的化学进化吗? 你认为其它天体上存在生命吗?如果存在,其物质组成和地球上可以不一样吗?为什么? * * 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 陨击作用与生命起源 老的,阿列纽斯的“天外胚种论”; 新的,20世纪60年代,“天外来客论”:1968年9月28日,巨大含碳陨石落在澳大利亚,经生化学家庞然佩鲁马的分析,发现微量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缬氨酸、脯氨酸,这些氨基酸无光学活性,非地球生命途径产生。宇宙空间用微米波检测到各种有机小分子和金属离子的存在,基于此事实,J. J. Gilvarry和A. R. Hochstim曾设想,如果原始地球上的海洋是大陨石或微行星冲撞而形成的,这种撞击会带来和产生大量有机物,促进了地球上的化学进化。地球早期,陨击频繁,所以,该说法有一定道理。 Journal of Cosmology Journal of Cosmology, 2011 March, Vol 13 Richard B. Hoover, Ph.D. NASA/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Huntsville, AL “Fossils of Cyanobacteria in CI1 Carbonaceous Meteorites” Fossils of Cyanobacteria in CI1 Carbonaceous Meteorites Synopsis Dr. Hoover has discovered evidence of microfossils similar to Cyanobacteria, in freshly fractured slices of the interior surfaces of the Alais, Ivuna, and Orgueil CI1 carbonaceous meteorites. Based on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ESEM) and other measures, Dr. Hoover has concluded they are indigenous to these meteors and are similar to trichomic cyanobacteria and other trichomic prokaryotes such as filamentous sulfur bacteria. He concludes these fossilized ba

文档评论(0)

dllw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