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镇民间故事概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6走马镇民间故事概述 林永蔚 陆大献 概 说 以“民间故事之乡” 而享誉华夏,蜚声海外的走马古镇,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部。这里东接渝中、西靠璧山、南俯江津、北倚缙云,自古为巴蜀驿道要冲,商旅官差、三教九流,南来北往,东去西归之人,寒暑朝夕,络绎不绝,因之此地素有“一脚踏三县”之雅称。 古镇背踞耸翠山岗而建,山岗形似奔马,故名“走马岗” ,走马镇因而得名。全镇面积29.9平方公里,辖区现有10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共有人口21300余人。境内山峦叠嶂,林木葱郁,13条大大小小的溪流犹如人体动脉,将全境村落缀成一个鼻息相闻的有机整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走马这片热土上发掘出了以民间故事为主,兼含歌谣、谚语、俗语的蔚为大观的“走马镇民间文学” ,其中的“走马镇民间故事”篇目繁多、內容浩瀚。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在走马这片里弄村舍中,还活跃着一个颇具规模的民间故事讲说人群体。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的魏显德先生及其堂弟魏显发,便是这些民间故事讲说人中佼佼出众的两位代表人物。 民间故事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历史长河同步进行,它的内容和形式总是呈现出清新鲜活、生动活泼、紧贴生活、不矫情、不昧心的自然状态。它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永葆青春活力的文学类别,它始终与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云变幻、审美情感、喜怒哀乐、现实生活、生存竞争血肉相连。是“人民大众”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创作出了超时空的伟大杰作。民间故事在人类文明的艺术殿堂里占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远古至今,从中无时不迸射出人性美的熠熠光辉。 民间故事是一个地方民众或族群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地为走马镇民间故事增加精彩内容,使之人文內涵更加丰富。 走马镇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我们以上述观点来审视闻名遐迩、脍炙人口的“走马镇民间故事”, 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和多姿多彩的深刻内涵自然就一览无遗,了然于心了。 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3年以来,在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怀重视下,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发掘整理以及保护传承工作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历史渊源 走马镇旧属古邑巴县辖区,地处县衙治所之西北方向。 关于“巴”名称之由来,古今研究巴民族和巴文化的学者各有所见,其说不一。有水形曲折如“巴”说;有山形坪坝为“巴”说(认为坝即巴);有巴源于植物说(如巴豆、巴戟天)。其中有一种说法得到很多人的共识:即认为“巴”就是蛇,“巴”字本是蛇的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蛇、巴两字的造形基本相同。《说文解字》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这说明巴之名源于蛇、或食象之巴蛇。有学者认为巴山就是蛇山,大巴山就是大蛇山,乃出产巴蛇之地。随着历史的演变,巴由蛇名而变为族名,由族名而变为姓名、国名。 另外,史传周武王灭殷商,爵其支庶“子巴”于今重庆两江汇合之域,此地便是“子巴” 的封邑囯,巴国由此得名,笔者认为此说亦可釆信。往事悠悠,无论怎么考证,然而巴地世为先民集居之地,开发甚早,物华天宝,历史人文积淀得天独厚这点却早为历代方家所共识,勿庸置疑。 巴县历史上曾三次为都。元朝末,红巾军徐寿辉部将明玉珍攻据重庆,称帝定都,国号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民国政府迁至重庆,后定重庆为陪都。民国时期重庆设市,巴县迁出市区,先后迁至人和场、马王坪、南泉,1954年最后定在鱼洞溪。1995年撤县建区,巴县改为巴南区,巴县至此消失,走马镇始划归重庆市九龙坡区。 古之巴县素以文风鼎盛、英才荟萃著称,历代名吏良将、宿儒高士代有人才。东周时以身殉国的巴蔓子将军、西汉时大天文学家落下闳、宋代号称“比肩两鼎元”的冯时行、蒲国宝、清代并称“二龚”的龚晴皋、龚旭斋等饱学贤能之士,或以高风亮节、或以文章炫世而名标青史。他们好似历史天空中的一颗颗耀眼的明星,为秀美的巴渝山水增添了诱人的妩媚,让深邃的巴渝文化迸发出了七彩缤纷。 巴县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古巴人以勇猛善战,能歌善舞闻名于世。周武王讨伐时,巴人为其先锋,行军作战载歌载舞,锐不可当,立下了赫赫战功,世称“武王讨伐,前歌后舞”。后来,汉高祖将巴渝歌舞引入宫廷,名曰“巴渝舞”。至唐宋时,巴渝歌舞深化为“踏歌”、“竹枝词”、“转踏”等群众性歌舞形式。据《巴县志》载,直至清末民初,巴县各地尚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

文档评论(0)

dllw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