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想想议议 如图手持杯子静止时,杯子受到什么力? 杯子受竖直向下的重力,杯子静止,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杯子还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力。 G Ff 第八章 第3节 摩擦力 通辽八中:白金山 2.知道摩擦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1.知道摩擦力是怎么产生的 3.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学习目标 感受摩擦力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但手掌相对桌面静止。 2.将手掌用较小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 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儿?作用方向如何? 自学导航 一、摩擦力(F摩)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c.相对运动 2.摩擦力产生条件 a.两个物体 b.接触且挤压 3.摩擦力的方向: 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二、摩擦的种类 1.滑动摩擦 2.静摩擦 3.滚动摩擦 F Ff 实验 测量滑动摩擦力 测量工具 弹簧测力计 测量原理 二力平衡 测量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 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猜 想 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 物重; 接触面所受压力; 接触面粗糙程度; 物体运动的速度; 接触面面积的大小; ……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结论 粗糙 光滑 光滑 1 2 3 三、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重、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讨论 如果没有摩擦力会有哪些现象呢? 四、摩擦的利用和防止 传送带 拔河 走路 在许多情况下摩擦是有用的。 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大压力 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你还知道那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 涂防滑粉 瓶子盖 很多时候摩擦又是有害的 你还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 巨石下垫圆木 减小摩擦的方法: 减小压力 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用滚动代替滑动 使两个相互接触的表面隔开 滚动轴承 加润滑油 冰壶比赛 气垫船 磁悬浮列车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图1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运动鞋底装鞋钉 B.轴承中装有滚珠 C.汽车轮胎刻有花纹 D.用力握紧球拍 B 巩固练习 2.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和接触面的 有关, 压力 粗糙程度 3.缝衣针表面磨得光滑是为了 ;急刹车时,紧握闸把是通过 的方法来增大摩擦;在机器的转动部位装有滚珠轴承,它可以变 摩擦为 摩擦来减小摩擦。 减小摩擦 增大压力 滑动 滚动 巩固练习 4.一个重90N的铁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小红用30N的水平拉力使它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铁块受到的摩擦力等于 N,方向向 ,如果拉力变大,摩擦力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0 左 不变 巩固练习 5.下表是某同学在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测得的一些实验数据。 (1)该实验要求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 做 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等于木块受到的 力。在第三次实验中,木块受到的拉力是 N。 3.3 8 木块与毛巾 3 1.6 8 木块与木板 2 1.2 6 木块与木板 1 摩擦力f/N 压力F/N 接触面情况 次数 匀速直线运动 滑动摩擦 3.3 巩固练习 讨论一下自行车上,哪些部位存在摩擦? 哪些摩擦要增大? 哪些摩擦要减小? 各用的什么方法? 巩固练习 4.用50N的力将重为20N的物体紧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不动,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为 N ,方向是 。 5.缝衣针表面磨得光滑是为了 ;急刹车时,紧握闸把是通过 的方法来增大摩擦;在机器的转动部位装有滚珠轴承,它可以变 摩擦为 摩擦来减小摩擦。 20 竖直向上 减小摩擦 增大压力 滑动 滚动 巩固练习 3.3 8 木块与毛巾 3 1.6 8 木块与木板 2 1.2 6 木块与木板 1 摩擦力f/N 压力F/N 接触面情况 次数 (2)比较1、2两次实验可知: 。 (3)比较2、3两次实验可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