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导论--第二章解释.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药学导论—绪论;第二章——生药学;第一节 生药学的性质与任务 1.生药:即药材,大多数均为我国历代本草所载的药物。 生药学:利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生药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生物合成、细胞组织培养、品质评价、药效药理、毒性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学科。 2.我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生药”一词,但≠生药学中“生药”概念 原因;中国古代将生药与加工炮制、制成制剂的“熟药”相对而言的 3.生药与中药的区别:二者的研究对象基本都是中草药 生药——西方医药理论的支撑, 中草药——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经验指导下使用;第一节 生药学的性质与任务 4.任务——任道重远 a.加强中医药应用基础研究 b.研究开发现代中药,参与国际竞争 c.通过和实施GAP、GMP,实现原药材生产基地化、产业化,规范产品生产标准化 d.制定中药研制的标准、规范,力争成为传统药物及天然药物研究开发 的国际标准 GAP 药品种植质量规范 ——药材种植达标 GMP 药品生产质量规范 ——药品生产达标 GSP 药品经营质量规范 ——药品经营达标;拉丁名;2.分类 a.药用部位: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b.化学成分:挥发油、生物碱、苷类 c.自然系统:门、纲、科、目、属、种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蔷薇科、木瓜属 d.中医功效或药理作用 e.药物毒性和用药目的 《神农本草经》:上、中、下;第三节 化学成分 糖——多糖 苷类——糖基+苷元 黄酮类——两个芳香环具有C6-C3-C6基本骨架 鞣质类——多酚(-OH) 挥发油——精油,挥发、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 萜类——具有异戊二烯的基本单位 生物碱类——生物活性的含N的碱性化合物 有机酸类——含有-COOH的化合物(不含氨基酸) ;第四节 标准 1.《中国药典》 1953年、1963年、2005年、2015年 2.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的补充 3.地方标准 仅具有地区性约束力 凡是国内生产并投入市场的各种药品,都应以这3种标准作为检验质量的依据 ;第五节 鉴定 来源 性状 显微 理化 生物检定 计算机辅助鉴定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指纹图谱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因根大而色黄而故名。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 ;来 源;产 地;圆柱形、圆锥形、块片状、马蹄形。 表面黄棕色(未去粗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蛋结表面光滑,有类白色网状纹理(有的形容为槟榔花纹,又称锦纹大黄)。 断面黄棕色;根茎髓部有星点(异型维管束),根无星点,有放射状纹理。 气清香,味苦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以质坚实、气清香、味苦而微涩者为佳。;皮部;显微鉴别;粉末特征: 大型的草酸钙簇晶,直径可达190um,棱角大多短钝。 大型的网纹导管多,非木化,亦有具缘纹孔及螺纹导管。 淀粉粒众多,单粒圆球形、长圆形,脐点大多星状。;蒽醌衍生物 游离型:为抗菌成分。 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 结合型:为主要泻下成分。 双蒽酮甙:番泻甙(sennoside)A、B、C、D。泻下作用最强 游离蒽醌类的葡萄糖甙。具一定的泻下作用 鞣质类 有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d-儿茶素等。为收敛成分,具收敛止血的作用 尚含四种大黄酸甙(rheinosides)A、B、C、D。亦为泻下成分。;理化鉴别;第五节 生产 采收: 1.有效成分含量有显著高峰期,而药用部位产量变化不明显 2.有效成分含量、药用部位产量高峰期不一致 3.多种因素影响,则需要对其各指标综合分析——P38.采收原则 处理 1.产地处理 2.干燥 3.贮藏:“四防”——虫、霉、变色、泛油 炮制: 一般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治、特殊方法

文档评论(0)

bbnnmm885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