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二元关系
1.填空:
1.如果A、B都是有限集,且|A|=m, |B|=n,则 |A(B |=( a )
2.A(Φ=Φ(B=( b )
2.设A={0,1}, B={a,b},分别求A(B ,B(A,A(A 。
3.证明 (A∪B)(C= (A(C)∪(B(C)
4.名词解释
1.二元关系:
2.关系的定义域:
3.关系的值域:
5.X={a,b,c} Y={s} ,求X到Y的所有关系。
6.设|A|=n ,有多少个A上的关系?为什么?
7.选择填空: 如果|A|=m, |B|=n,则可以定义( )个从A到B的不同的关系。
供选择答案:A: mn B: mn C: nm D:2mn
8.令A={2,3,5},分别画出A上空关系Φ、完全关系(全域关系)、恒等关系IA的关系图。再分别写出它们的矩阵。
9.设R是集合A中的关系,分别写出R是自反、反自反、对称、反对称、传递的谓词定义。
10.如何从R的关系图判断R是否有自反、反自反、对称、反对称性。
11.如何从R的关系矩阵判断R是否有自反、反自反、对称、反对称性。
12.判断下面命题的真值,并说明理由。
1.一个关系不是自反的,就是反自反的。
2.一个关系如果它是对称的,就不是反对称的。反之如果它是反对称的,就不是对称的。
13.设A={1,2,3},给定A中如下四个关系,如图所示。
1.判断这四个关系是否有如下性质,用Y表示有,用N表示无,填下表。
自反性 反自反性 对称性 反对称性 传递性 R1 R2 R3 R4 2.这四个关系中哪些是等价关系?是等价关系求对应的商集。哪些是偏序关系,对偏序关系画出哈斯图。
14.令I是整数集合,I上关系R定义为:
R={x,y|x-y可被3整除},求证R是自反、对称和传递的。
15.设R是集合A上的一个自反关系, 求证:R是对称和传递的,
当且仅当 a,b和a,c在R中,则有b,c也在R中。
16. R和S都A上是自反、对称、传递的,求证R∩S也是自反、对称和传递的。
17.已知R是A上的反自反的、传递的二元关系,R是否是反对称的?为什么?
18.给定A={1,2,3},A中关系R和S如下:
R={1,1,1,2,1,3,3,3}
S={1,1,1,2,2,1,2,2,3,3}
分别求复合关系R(S, S(R,IA(R, R(IA 。
19. 已知F表示父子关系,M表示母子关系,S表示儿子与母亲关系,D表示女儿与母亲关系。问 F(F、F(S、 D((D(M)分别表示什么关系?
20.填空,令R和S都是人类上的关系,且
R={x,y|x是y的父亲} S={x,y|x是y的母亲} 则
R(S表示( )关系。S(R表示( )关系。
R(SC表示( )关系.
21.令R和S都是人类上的关系,且
R={x,y|x是y的父亲} S={x,y|x是y的母亲},则
x,y(R(S 表示x是y的( )。
x,y(S(R 表示x是y的( )。
x,y(R(SC表示x是y的( )。
22. 令R(A×B S(B×C T(B×C 证明 R((S∪T)=(R(S)∪(R(T)
23.令R(A×B S(B×C T(B×C 证明 R((S∩T)((R(S)∩(R(T)
24.R和S都是A上关系,判断下面命题的真值。并给予证明或者举反例说明之。
1.R和S都自反,R(S 也自反。
2.R和S都反自反,R(S 也反自反。
3.R和S都对称,R(S 也对称。
4.R和S都传递,R(S 也传递。
25.S是X上关系,证明S传递,当且仅当S(S(S。
26. S是X上关系。证明S自反,当且仅当 IX(S。 (可用此定理判定自反)
27.S是X上关系,证明S是自反和传递,则S(S =S。其逆为真吗?
28.集合X上关系R和S都具有对称性。证明R(S是对称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
R(S = S(R。
29.R是A上关系,判断下面命题的真值。证明或者举反例说明之。
1.R自反,Rc也自反。
2.R对称,Rc也对称。
3.R传递,Rc也传递。
30.令R、S都是从X到Y的关系,证明 (R-S) C = R C-S C 。
31. 令R是从X到Y的关系,证明 (~R) C = ~R C 。
32.令R是从X到Y的关系,S是Y到 Z的关系,则
(R(S) C = S C(R C 。
33.R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餐饮连锁新店选址评估表.xlsx VIP
- 第节特种陶瓷粉体制备方法特种陶瓷粉体制备方法.PDF VIP
- 幼儿园大班数学《10以内的加减法》PPT课件.pptx VIP
- 【课件】免疫与免疫规划+第二课时+免疫的功能与免疫规划课件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GBT50417-2017 煤矿井下供配电设计规范.docx VIP
- 2024-2025学年酒泉市金塔县重点中学小升初数学入学考试卷含解析.doc VIP
- 飞机维护模拟训练系统.doc VIP
- DBJ51/168-2021四川省住宅设计标准.docx VIP
- [泰州]江苏泰州泰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招聘员额制工作人员1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docx VIP
- DB61_T 5079-202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沿线土遗址振动控制与监测标准.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