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消退原理的实际应用 在一座宿舍楼下放着一辆废弃的卡车,夏季的中午,一群孩子总是在车上蹦蹦跳跳,闹得家家心烦意乱,无法休息。居委会大妈责骂、轰赶全无用处,孩子们反而越轰越起劲。大家拿他们没有一点办法。住在该区的王老师主动请缨,愿意尽力将这件事情处理好,但有一个条件,即这几天不得干预自己的行动,并请大妈做好附近居民工作,暂时忍耐几天。 王老师召集这些孩子宣布:“今天起每天组织你们比赛,谁跳得最高谁得奖,今天的奖品是这个!”王老师高高扬起一把漂亮的玩具手枪,孩子们欢呼雀跃,竟相蹦跳,累得筋疲力尽,其中1人得奖。第2天,王老师宣布:“今日的奖品是2块巧克力!”孩子们看到奖品档次降低很多,兴趣锐减,牢骚也有了,但他们还是继续参加蹦跳比赛。第3天,王老师说:“今天的奖品是1包花生米。”孩子们听了纷纷抱怨:“不蹦了!不蹦了!累得要死,真没劲!还不如回家看电视。”宿舍区又恢复了宁静。 事例中的王老师就是巧妙地利用了“消退”的原理,将奖励与某件事情联系在一起,使孩子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对奖励的追求上来,通过逐步减少奖励,达到控制学生不良行为的目的。 惩罚 惩罚(punishment),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性刺激(aversive stimuli)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性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但是,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Bandura)认为学习就是观察、模仿的过程。因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 在学习心理学内部,观察学习模式又同条件反射学习、认知学习被称为三大学习类型 。 。 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学习(或形成)可以通过两种学习方式习得,即观察学习(observation learning),又称直接学习,以及通过模仿(modeling)榜样的示范行为进行学习,又称间接学习。 班杜拉通过一系列设计巧妙的实验,认为人类大部分行为是通过榜样而习得的。学习者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倾向;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削弱或抑制产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图1 三元交互因果关系模式 如图所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内部因素的驱使,也不仅由外部刺激自动塑造和控制。人类行为可以在一个三元交互模式中得以解释,在此模式中,行为、认知和其他个人因素都互为决定因素(Bandura,1986),因此,又被称为三元学习论(triadic theory of learning)。 班杜拉曾论述了个体、环境和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便构成了人类行为的三元交互作用的理论框架(图1)。 小结 联结派的主要代表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联结派学习理论表现出三个特点:(1)在学习结果方面,它们都将学习结果看成是形成了“刺激——反应”的联结或联系,简化了有机体学习的结果;(2)学习过程方面,它们都将有机体学习过程做简单化理解,将其看成若干兴奋点形成通道;(3)学习条件方面,它们都注重学习的外部条件而忽略了内部条件,如注重外部强化而忽略了内部动机,注重当前情境而忽略过去经验等。 第三节 认知派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Jersome S.Bruner,1915-) 布鲁纳(Bruner)是美国杰出的科学教育家之一,也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之一。 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该理论又被称为认知——发现或认知——结构理论(cognitive structure theory)。 (一)认知学习观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所谓的“认知结构”就是编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而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并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以及评价。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又需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阶段。 (二)结构教学观 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不是去理解学科所有内容,而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