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线网络技术课程论文模板研讨
淮南师范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无线网络技术》课程论文
第 PAGE 27 页
成绩
课程论文
题 目: 物联网安全问题解析
课程名称: 无线网络技术
学生姓名: 马洋洋
学生学号: 1214040219
系 别: 电子工程学院
专 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年 级: 2012 级
任课教师: 窦 飞
电子工程学院制
2015年7月
物联网安全问题解析
学生:马洋洋
指导教师:窦飞
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1.物联网的简介
1.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人们既可以把它看作传统互联网的自然延伸,因为物联网的信息传输基础仍然是互联网;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新型网络,因为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物品与物品之间,这与互联网那种“电脑相连的网络”大不一样。相比互联网,物联网具有以下诸多特点:
首先,终端的多样化。以前的互联网主要是电脑互连的网络,当然现在能上网的设备越来越多了,除电脑之外,还有手机、PDA(掌上电脑)以及诸如机顶盒之类的东西,但在物联网这里,这些还不够。人们坐在家里环顾四周,就会发现身边还有很多东西是游离于互联网之外的,像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人们开发物联网技术,就是希望借助它将我们身边的所有东西都连接起来,小到手表、钥匙以及刚才所说的各种家电,大到汽车、房屋、桥梁、道路,甚至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包括人和动植物)都连接进网络。这种网络的规模和终端的多样性,显然要远大于现在的互联网。
其次,感知的自动化。物联网在各种物体上植入微型感应芯片,这样,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受、有知觉”。例如,洗衣机可以通过物联网感应器“知晓”衣服对水温和洗涤方式的要求;人们出门时物联网会提示是否忘记带公文包;借助物联网,人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小孩一天中去过什么地方、接触过什么人、吃过什么东西等。物联网的这些神奇能力是互联网所不具备的,它主要是依靠一种名为RFID(射频识别)的技术来实现的。对许多人来说,RFID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它并不神秘。我们坐公交时所用的公交卡刷卡系统、高速公路上的不停车收费系统都采用了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RFID发挥着类似人类社会中语言的作用,借助这种特殊的语言,人和物体、物体和物体之间可以相互感知对方的存在、特点和变化,从而进行“对话”与“交流”。
物联网的三个特点,第一个是全面展示,也就是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甚至其他的各种机器,能够随时即时采集物体动态;第二个特性是可靠的传送,感知的信息是需要传送出去的,通过网络将感知的各种信息进行时时传送,现在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已经覆盖了各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感知信息的传送变得非常现实;第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及时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真正达到了人与人的沟通和物与物的沟通。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大坝、供水系统、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1.2.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以网络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征信简版电子版PDF个人信用报告最新版2024年可编辑带水印模板.pdf VIP
- 照明设计软件:AGI 32二次开发_AGI32数据管理与优化.docx VIP
- 第五届潍坊市职业技能大赛城市管理网格员题库及答案(760题).docx VIP
- 鼻肠管滑脱的应急预案.pptx VIP
- DGT 801系列数字式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装置技术说明书.pdf
-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事业单位考试真题每日一练带答案解析(2021年03月02日).docx VIP
- 农村教师公开选调进城考试模拟试题1(初中地理·附参考答案).docx
- 2023年广东肇庆市怀集县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VIP
- 【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旋挖桩桩基施工作业安全分析(JSA).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