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名师导学: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docVIP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名师导学: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名师导学: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PAGE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2)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 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3)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新课导入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那么这一变化的趋势怎样?为什么中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却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那么,中国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了这一面貌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基础达标 1. 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其“改易服饰”的主要目的是(A)                    A. 推动社会思想近代化 B. 增强民族自我意识 C.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 解析 从康有为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主张“易其服”的目的是“易人心”,以利于推行“新政”。A项正确。 2. 1894年7月2日,一家商行在《天津早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子、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材料反映了 (D) A. 市民衣食住行基本西化 B. 维新变法使生活观念转变 C. 报纸开始刊登商业广告 D. 物质生活发生变化 解析 广告词里提到的“洋醋、东洋竹篮子、吕宋酸果、白兰地等”,从名称上可以看出是进口商品,这些“洋货”进入中国并有一定的市场,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发生变化”。A项明显不准确;B项当时还没有出现;C项内容早已出现;选D项正确。 3. 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 (B) A. 北京四合院 B. 上海石库门里弄 C. 山西乔家大院 D. 福建土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的能力。A、C、D三项均为中国传统建筑,而B项则是中西建筑合璧的产物。 4. “女学士周××,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北京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士如有与周××有同等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对上述广告评论正确的有 (D) ① 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 ② 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 ③ 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 ④ 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广告说明了当时的婚姻自由思想,再根据“北京”“民国”等信息,可判断①②③④都正确。 5. (2014年苏州模拟卷)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一文中记载:“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C) A. 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 B. 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C.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 D.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 解析 在清朝男子的发辫带有政治色彩,是效忠大清王朝的政治象征。晚清末年,一些海外留学生受新潮思想的影响(鲁迅曾留学日本),剪去发辫,但为封建顽固守旧势力所不容,被封建顽固势力看成是朝廷的叛逆,因此在社会上难以立足。注意题目上的“宣统初年(1909年)”,这样很容易排除A、B、D三项。C项正确。 6. (2014年南京模拟卷)右图展示的“三寸金莲”跟我国古代妇女缠足的陋习有关。该陋习始于五代末,在宋朝广为流传。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三寸则为金莲。下列相关“缠足”表述错误的是 (A) A. 宋明理学首倡禁绝 B. 维新变法主张废止 C. 民国政府明令禁止 D. 现代社会基本灭绝 解析 妇女缠足陋习大约始于五代末或宋初,开始仅限于少数人,明末至清朝时期开始在普通女性间流行,并逐渐演变成摧残女性的一种陋习。中国近代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首倡“废止缠足”,A项明显错误。 7. (2014年镇江模拟卷)右图是《市场》杂志1981年刊出的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短期内引来270多名应征者,在吉林某校任教的28岁姑娘最后与征婚者丁乃钧结为伉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C) A. 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深入人心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 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 西方婚姻恋爱观念的影响 解析 征婚广告的从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