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结构抗震(第十一章)研讨
结构抗震分析
第十一章
钱向东 主讲
河海大学;第十一章 建筑物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 ;刚性结构体系;;柔性底层结构体系;延性结构体系; “延性结构体系”在较多情况下是有非常效的,但依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首先,某些重要的建筑物(如纪念性建筑、装饰昂贵的现代建筑、核电站等,不允许结构构件进入非弹性状态。
其次,对一般性建筑,当遭遇超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主体结构非弹性变形过大,在地震后将难以修复,或在强地震中严重破坏,甚至倒塌,其震害程度难以控制。 ;地震输入的复杂性;震 源;①震源→消震
消震是通过减弱震源震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方法,由于地震源难以确定,且其规模宏大,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减弱到预定的水平。
②传播途径→隔震
??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结构隔开,其作用是减弱和改变地震动时结构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以此达到减少结构震动的目的。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
③结构→被动减震
被动减震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和消耗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被动减震方法有耗能减震,冲击减震和吸震减震。
④反应→主动减震
主动减震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地震系统地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按技术方法分类;按是否有外界能量输入分类;按与结构的频率相关性分类;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
①能大大减小结构所收得的地震作用,从而可减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争的可靠度。此外,隔震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控制传到结构上的最大地震力,从而克服了设计结构构件时难以准确确定载荷的困难。
②能大大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受地震破坏,从而减少震后维修费用,对于典型的现代化建筑,非结构构件(如玻璃幕墙,饰面,公用设施等)的造价甚至占整个房屋总造价的80%以上。
③隔震、减震装置即使震后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或损坏,其复位、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④用于高技术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的结构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要求。;11.2 建筑物隔震 ;基底隔震的减震原理;R称为绝对隔震传递率。R值越小,表明隔震效果越好。
地震动与隔震结构的频率比β大于 时,隔震系统才有隔震能力。而且频率比越大,隔震能力越强。;隔震效果;T0;隔震体系的基本特征 ; 通常情况下,隔震体系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值可降低为非隔震结构的1/4~l/12。由于隔震装置的水平刚度远远小于上部结构的层间水平刚度,所以,上部结构在地震中的水平变形,从传统结构的“放大晃动型”转变为隔震结构的“整体平动型”,使得上部结构在强烈地震中仍处于弹性状态,有效的保护结构本身,同时也能有效的保护结构内部装修和精密设备。 ;非隔震结构;常用的隔震装置;由于在橡胶层中加设夹层薄钢板,而且橡胶层与夹层钢板紧密粘结,当橡胶支座承受垂直荷载时,橡胶板的横向变形受到约束,使橡胶支座具有很大的竖向承载力和竖向刚度。 ;根据对不同阻尼比的要求,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下述几种不同材料制成的减震阻尼橡胶支座:;(3)高阻尼橡胶支座 ;2. 滚动隔震装置 ; 一般说来,采用滚动隔震装置时,应注意安装有效的限位、复位机构,以保证被隔震的结构物不致在地震作用下出现永久性变形。;法国某核电站的滑动隔震基础;4.摇摆支座隔震;不倒翁式房屋;隔震结构的地震
反应分析;m——结构的总质量;;水平动刚度计算式为:;这样,采用前面介绍的时程分析方法进行隔震结构系统的地震反应分析。显然,也可以采用反应谱方法进行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但这时采用的反应谱应是经过阻尼比调整后的反应谱曲线。;采用隔震装置的隔震结构,可以有效降低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我国抗震规范采用水平向减震系数的概念来反映这一特点,且规定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采用矩形分布,水平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采用非隔震结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与水平向减震系数的乘积,而水平向减震系数可根据结构隔震与非隔震两种情况下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按下表确定。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宜低于0.25,且隔震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非隔震结构在6度设防时的总水平地震作用。;基底隔震结构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
在满足必要的竖向承载力的的同时,隔震装置的水平刚度应尽量小,以降低隔震结构的自振频率,使之低于地震动的卓越频率范围,保证结构地震反应的衰减较大。
在风荷载作用下,隔震结构的位移不能太大。因此,结构底部隔震系统常需安放风稳定装置,使得在小于设计风载的风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pdf VIP
- 2泵与风机_第一章_泵与风机的叶轮理论.ppt VIP
- 2025年新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同步课件.pptx
- 2025年信息系统监理师考试题库及答案.pdf VIP
- 机器猫的设计与制作论文.docx VIP
- 阿奇沙坦非无菌化学原料药车间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x VIP
- 社会工作行政(第二版)时立荣-第二章.pptx VIP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pdf
- 人教版五下4.2《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教案+大单元整体设计).docx VIP
- 医院柜体工程施工方案(3篇).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