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诊治 万海同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年6月8日; 1.中风病概述; 中风病西医学称为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指发生在脑部血管的病变,或由于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 由于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症见多端,与自然界善行数变之风邪特征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为中风。中风病包括缺血性、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重点讨论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诊治。; 中风病始载于《黄帝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也较详。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以“外风”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多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 唐宋以后,尤其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 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也即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 缺血性中风主要是在平素肾虚、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加上情志不遂,或饱食恣酒,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气血逆乱,横窜经脉,上冲于脑,蒙蔽心窍而发生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 常见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有年老肾虚,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肥甘,情志所伤;外因有外感风邪。; 我们认为提出肾虚脾弱、气阴两虚是脑血管病致瘀血,或痰瘀、热瘀、风痰、风火及痰蒙、热闭等标实之本,痹阻是疾病发展的必然结果。 气阴两虚:肾虚脾弱是其本,长期内伤积损易致气阴两虚而发病。 人至中老年,肾精气渐虚,脾胃渐弱,气血渐衰,身体渐衰; 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偏亢; 体型肥胖,气虚于中,或思虑过度、久病、气血亏损,以致元气耗伤,运血无力,而致脑脉瘀滞不通,脑失所养;肾精气亏虚,脏腑功能衰竭,气血、阴液不足,脉络空虚,营卫失调,腠理空疏,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运行。 ; 劳欲过度:劳欲过度可致气阴耗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 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事不节,亦能引动心火,耗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 ;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可致脾失健运。饥饱失宜或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丰香炙博之物,或饮酒无度,皆可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或形胜气弱,正气亏虚;或脾胃素虚,中气不足;或素有肝旺,克伐脾土,使脾失运化,聚湿成痰,上阻清窍。 ; 情志所伤:情志所伤可致气血虚弱,肝肾阴虚。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其中以郁怒伤肝为多。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郁化火,则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逆与脑,神窍闭阻,遂致卒倒无知隧生中风。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缺血性中风多表现为中经络,中经络的重症,多为脑梗死、脑栓塞。 2、辨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者虽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但神志障碍,意识清楚;中脏腑者则指突然昏不知人,或神志昏迷、迷蒙等。 3、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脱证属虚。;4、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闭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与阴闭之分。阳闭为瘀热痰火闭郁清窍。阴闭有寒湿痰浊内闭清窍之征。 5、辨病势顺逆:通过观察中风病人“神”的表现,尤其是神志和瞳神,可判断病势的顺逆。 6、辨病期:根据病程长短,中风病常分为三期。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最长病期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指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系指发病半年以上者。;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证候: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体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或伴麻木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证候: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或兼见手足拘孪,关节酸痛,恶寒发热。舌苔薄自,脉浮数。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证候:半身不遂,舌强语謇或不语,口眼歪斜,偏身麻木,口粘痰多,腹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