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祈願誦辭及其俗賦屬性舉說
PAGE
PAGE 16
第七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 2007-8-11~13蘭州
賦體祈願文:驅儺詞、上樑文、撒帳辭舉說
歐天發
嘉南藥理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
摘要
賦體祈願文是傳統驅邪、祝頌儀式中的祈禱詞。其體裁歷經演化匯合,常見的有驅儺詞、上樑文、撒帳辭、障車文、婚禮咒願辭、收驚文等形式。其文體結構彼此類似,即駢體的序文加上鋪排整飭的頌詞,或只用雜言的誦詞。其頌詞不著曲名或聯套,應是以當地傳統的常腔作諷誦或吟唱。賦體祈願文具有鋪排的文學效果,其用語淺近易懂,有集體的宗教目的,可算是俗賦之體。它們具有文學欣賞與民俗研究的雙重價值,值得蒐集整理。在儀式進行中,主持人或祈願文吟誦者會有宗教性的舉動(如拋撒菓餅),並與觀禮者互動。本研究列舉實例,以作賞析,並說明其歸屬於俗賦的理由。
關鍵詞:祈願文、俗賦、驅儺詞、上樑文、撒帳辭、致語、收驚文
一、前言
敦煌俗賦的出現,引發學者對故事賦及各體韻誦文重新檢視的興趣。新文體的發現與創製,亟待勾勒其範圍,並界定其類型。賦體藉著韻文或散韻合構的形式提供諷誦或吟唱,是適合於贊頌祈祝的文學形式。本文擬對與民俗密切相關的祈願誦詞,作俗賦屬性的分析。
二、賦的雅俗與類別
賦的類型,在《漢志》有〈屈原賦〉、〈陸賈賦〉、〈孫卿賦〉及〈客主賦〉為首的四大區分,其〈客主賦〉等十二家是屬於「雜賦」。在《文選》中佔主體的文人賦,有京都、畋獵、物色、志、哀傷等,是依內容而作的分類,另外也有騷、七、對問、設論、辭等依格式而區分的賦體。賦之演出方式,簡宗梧先生說:
賦原本就是不歌而誦的韻語,一種接近民歌、結合講說和唱誦而充滿詼諧的民間文藝。嚴格地說,它是口藝,有時也是一種逞口舌之能的趣味遊戲。 簡宗梧〈俗賦與講經變文關係之考察〉,《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12月。
口誦藝術本來就是賦的初始內涵,但文人化之後卻成了講究文彩的篇章。《漢志.雜賦》各家的名稱,有的是根據內容而定(如:〈雜山陵水泡雲氣雨旱賦〉),有的是根據形式而定(如:〈客主賦〉),有的是依據文體而定(如:〈成相雜辭〉)。從其篇名中,也可看出應該是屬於通俗賦體的範圍。《文心雕龍》在〈詮賦〉之外,另闢〈諧隱〉篇,建立了滑稽與謎語二大類型,這是優伶或文人所誦或所作的賦的別體,也代表了後世俗賦的開篇。
在蒐得可觀的唐以前的篇什後,伏俊璉將俗賦區分為四種:故事俗賦、客主論辯俗賦、詠物類俗賦、近於俗賦的實用文及其他。 伏俊璉《俗賦研究》,2001年西北師大博士論文。又:〈敦煌俗賦的類型與體製特徵〉,《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此文僅就敦煌寫本之俗賦作分類:故事俗賦、論辯俗賦、歌謠體俗賦。
可以看出其所具有的生活性與趣味性,是傳統文人賦所缺乏的。所列舉的「實用文」係包含了儀式文、書信、契約、尋人啟事、農諺、實用歌訣等類別 伏俊璉〈漢代實用文形式的俗賦考論〉,《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
本來傳統賦體與俗賦之間並沒有不可踰越的鴻溝,《文心雕龍》之〈詮賦〉提到賦體「蔚為大國」的經過,即包括荀子隱語賦、宋玉詠物賦的貢獻。在〈諧隱〉篇又提到了荀子隱語是謎語的兆始,宋玉〈登徒子〉的微諷詼諧也有足觀者。可見得彥和並舉相同的賦篇為例,並沒有將某篇強分以雅、俗。基於尊重體裁形式上的繼承關係,如唐人的上樑文與近代尚在民間流行的上樑文都可歸屬俗賦,論述上似不必再區分文白,古今。為了俗文學上的系統區隔,俗賦的種類、範圍、特徵等,尚有待繼續加以分析、釐訂。 可參看:歐天發〈不以賦為題名之賦體形態舉述〉,《嘉南學報》,2003年12月。該文將賦體形式(以俗賦為主)歸納為:一、勸諫微言,二、隱語與射覆,三、虛擬與寓言,四、名物鋪陳,五、問答與論辯,六、諧謔與自嘲,七、故事演唱,八、銘言與日用韻誦體:(一)哲理銘言,(二)規章訓辭,(三)咒願吉辭,九、小說戲曲中描繪表態用的賦體。
實用性質的賦體祈願文:驅儺詞、上樑文、撒帳辭、婚禮咒願詞等都是宗教行為的祈禱頌詞,帶有較強的集體性與民俗性。它除了具有俗文學的研究價值外,還提供了研究舊時代風俗的第一手資料。
三、驅儺詞、上樑文、撒帳辭舉說
古之祝文,即祈禱文、發願文或祈願文。祝文是饗神之詞,也可用於驅邪、罵鬼、詛咒、引神等,說詳《文心雕龍.祝盟》。《禮記.郊特牲》記載最早的蜡祭之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虫毋作,草木歸其澤。」就是用韻的祝禱文。〈招魂〉被認為是有文彩的祝文。 《文心雕龍.祝盟》:「若夫《楚辭.招魂》,可謂祝辭之組麗者也。」另〈九歌〉,湯漳平認為不是祀神曲,而是屈原見到搬演「天神英雄故事」後創作的詩。見所著《出土文獻與《楚辭.九歌》》p9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
這些念誦呼告鬼神的祈禱辭,都是賦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