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015-2016学年广东省广州执信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有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对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与“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
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常”提法在汉代固定下来,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但其内涵的界定受到很多儒家学者的影响。
B. “仁”“义”“礼”“智”“信”早在孔子之前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但孟子提出的“四德”并没有包含“信”。
C. 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忠恕”,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更加具体化,以至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对此,孔子十分推崇,提出了“恢复周礼”的主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随着时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1黑石子土地安全隐患整改.ppt
- 2015.2主教工作.ppt
- 脉管学总论、心脏.ppt
- 脉管总论心脏.ppt
- 2015.3.25六上期末检测质量分析(语基部分).pptx
- 2015.3新航路开辟一轮.ppt
- 脉要精微论篇.ppt
- 2015.04.08第四章个人所得税(教学版).ppt
- 2015.4.8 恶臭监测分析方法.ppt
- 满分作文素材:梅兰芳.ppt
-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英语试题 word版.doc
-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普宁市华美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
-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doc
- 2015-2016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
- 2015-2016学年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
-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
- 2015-2016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学河南分校(宇华教育集团)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
- 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解析版).doc
- 2015-2016学年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doc
- 2015-2016学年湖北省江汉油田广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