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朝观海卫卫山银矿考证.doc
神秘的银山洞
莫非
慈溪观海卫城北门外的卫山东西延绵数公里,史志记载山的东面曾有银矿,因此这东面山岭名为“银山岭”。明嘉靖年间杭嘉湖参将张四维《银峰叠翠》诗曰:“翡翠忽郡飞,郡飞卫户间。晚风已寒开,定作青城山”。 银山岭顶海拔不过80米,但山道幽幽、草木葱茏,昔日热闹的银矿通道,现在已成萧然的羊肠小道,茂林修竹深处,偶尔的鸟啼虫鸣更显山道的寂静落寞。
宁波历史上开采的金属矿藏很少,《慈溪县志》记载:卫山银矿产于上侏罗统流纹岩的断裂热变带中,银的含量为12.5~108克/立方米。银很少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多与铅矿共生。银最初是在冶炼铅的过程中发现的,所以银的应用较黄金晚,中国大约是在春秋初期才开始采集冶炼的。明《观海卫志》记载,正统年间(1436-1449),就有处州(丽水)人在此采取银矿。当地则一直流传是由江西人识宝开发银矿的。当时采矿水平??下,劳动强度极高,通过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的记载可大致了解当时银矿开采情况:“取银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甫容人身,深至数十丈,烛光自照。所取银矿皆碎石,用臼捣碎,再上磨,以绢罗细。然后以水淘,黄者即石,弃去;黑者乃银,用面糊团入铅,锻为大片,即入官库。候两三日,再煎成煎成碎银,每五十三两为一包”。根据明代学者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述,凡是有银矿之处,山峰表面往往会有一堆堆微带褐色的石头,采矿者要挖十丈甚至二十丈才能找到矿脉。矿脉的分布犹如树木枝条般纵横,矿洞需用许多横木支撑,采矿者循着矿脉,以油灯照明来挖掘矿石。挖出的矿石须经官府监管员检验、分级、定税后,才可冶炼。
沈师桥《沈氏家谱》收录的明诗《银山宝矿》,描绘了观海卫银矿当时开采的盛况:“造化精华钟气嘉,葱葱郁郁护千家。银光映彻三秋月,宝色蒸成一段霞。丹灶夜寒龙虎卫,神砂春暖汞铅芽。山灵默解明君意,利孔苔封一道花。”?把观海卫千余户人家参与开采银矿的盛况描述得如火如荼。
民间重视银矿的开采和当年流通的金属货币有关,宋朝时期流通铜币,但从北宋末开始,民间开始对大宗交易却以银锭为主。明朝初年白银还不是合法货币,《大明会典》典章制度中有“钞法”(朱元璋时期曾发行过纸币)、“钱法”,却没有“银法”。 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从民间开始,到成化、弘治(15世纪末16世纪初)年以后,才为官方所认可。明中后期商业繁荣、贸易发达,资本主义手工业萌芽发迹,白银普遍通行于全社会,渗透到当时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占据了货币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由此,还影响到了国家财税制度的变革,确立了中国银本位制度,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正是建立在银本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持续上百年的白银货币化运动中,上至朝庭皇族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对追求白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引起了社会对白银极大的需求量,而当时国内白银储存量严重不足。据《天工开物》记载,金和银是汇聚了大地内部隐藏的精华宝气,所以在产银的地方,三百里内都没有金矿;反之也然,这是大自然安排之巧妙。在唐朝的高峰期,年采银量才10万余两,至明朝也不过每年数百万两。除江西、贵州、湖南等百余处有产量不高的银矿外,只有云南的楚雄永昌大理曲靖银矿蕴藏量丰富,占据国内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同时,随着世界航海时代的开始,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人漂洋过海,分别闯进美洲亚洲。在南美和日本,他们发现银矿产量丰富,而中国的丝绸、棉布、瓷器、茶叶、锦段、中药等日用商品的生产极其发达,相互之间以货易货利润可达6-60倍,形成了著名的“丝银贸易”之路。于是,日本、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以贸易顺差的方式源源不断地流入了中国,持续几个世纪,极快地丰富了中国人的财富宝库。明张燮在《东西洋考》中曰:“东洋吕宋,地无它产,夷人悉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它携来,即有货亦无几。”据世界上第一部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加拿大的《白银资本》分析:在明朝中后期,全球达三分之一以上的白银不断流入明朝中国。但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淫威下才以割地赔款的方式,又将无数的白银屈辱地流入西方列强,成为中华民族难以忘怀的痛楚。
所以,明朝嘉靖年间,朝廷为摆脱日益紧张的财政问题,满足不断膨胀的消费货币流通,极力搜寻地下矿源,加紧对银矿冶炼采取的垄断。并且,由于银矿采炼工程大,督办人员易于从中舞弊、敲诈勒索。在得知观海卫卫山有民间开采的银矿,宦官不断上奏朝廷扩大对观海卫银矿开采的工程量。
根据明《观海卫志》记载,嘉靖17年(1538年),观海卫卫山银矿在民间开采近一百余年后,致仕通判赵璧建议朝廷监管观海卫银矿,朝廷派太监锦衣卫崔肖率兵进驻银山岭,对银矿大肆扩征银税。因此,采矿工人付出的劳动越来越艰苦,得到的报酬却越来越少。随着矿洞的深入还经常发生争抢矿脉,时有争斗相伤。虽然,观海卫指挥使张四维越权施令协调,并严加协管,但还是矛盾重重。又鉴于银矿矿脉渐稀,守卫军士和矿工“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