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命的激发——震灾后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docVIP

文化生命的激发——震灾后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生命的激发——震灾后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

PAGE  PAGE 6 文化生命的激发——地震灾后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 郑富兴 (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内容摘要] 珍视生命与关怀生命是地震之后生者感同身受的重要价值。在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珍惜自己的生命与关怀自己的生命的人,也看到了更多不珍视自己的生命与关怀自己的生命的人。这种对待生命的矛盾态度引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一种可能的合理解释就是民族认同与民族精神。这也让人认识到,人的生命本质是一种文化生命。文化生命能够给予倍受批评的民族主义以正当性,而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又给了个体生命以保障和意义。据此可以看出当前生命化教育主张的局限,即失之于把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相割裂甚或对立。就学校教育而言,生命化教育应该关注如何均衡地把握学生的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的关系。激发文化生命就成为学校教育新价值取向的一种可能选择。教育激发文化生命意味着学校教育应该是学生个体生命体验与文化传统之间的主动对话。 [关键词] 文化生命 汶川大地震 教育价值取向 “5·12”汶川大地震让四川西北地区遭受重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的救援与重建让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与人性光辉。曾经以为市场经济导致了当代人的道德滑坡与精神危机,但是汶川大地震震垮了这些“认为”。教育是一种道德实践。我们开始反思过往的世事人情,反思学校的教育问题,其中包括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反思当前关于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和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重建灾区教育、重塑我国学校教育实践。 一、抗震救灾中对待生命的矛盾态度 汶川大地震使数百万人家园被毁,近十万人命丧无常。在地震救援过程中,对生命的珍视与关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准则。在初期的救援工作中,温家宝总理指示:最要紧的是抢救生命;我们要尽百倍努力,绝不要放松;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这些救灾的指示或原则体现了关怀生命的至高价值。在尽可能多地救人之后,国家又史无前例地为遇难同胞举行三天国悼,降半旗志哀,体现了对这些偏??山区的普通民众生命的尊重。因此,珍视生命与关怀生命是地震之后生者感同身受的重要价值。 在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珍惜自己的生命与关怀自己的生命的人。他们坚信,个人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他们认为自己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并认为对于别人的生命没有责任和义务去珍惜和关怀。 但是我们在抗震救灾中也看到了更多不珍视自己的生命与关怀自己的生命的人,太多太多以生命振救生命的人。有徒步急行军、冲锋艇逆流而上或高空危险空降进入与世隔绝的灾区的军人,有冒着泥石流山体滑坡危险抢修生命线的军人和工程人员,有至死用身体护住学生的教师,有用死换回孩子生存希望的父母,有不惧余震危险营救同学和老师的学生, 有不怕瘟疫酷暑下消毒的医疗工作者和士兵,有不畏余震泥石流崩自发来援助的志愿者,等等。他们珍惜的是他人的生命,关怀的是他人的生命。 二、一种民族精神角度的解释 这种对待生命的矛盾态度引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为什么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别人的生命?为什么有人又不愿意这样做呢?一种可能的回答就是民族认同与民族精神 十六大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时代解释。也有人依据传统哲学概括其丰富的内涵,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公无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厚德载物”、大丈夫气节等。 。 多难兴邦!汶川大地震激发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引爆了国人民族主义情感的大爆发。许多媒体都认为,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民族精神——灾难激发出了善良、勇敢、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以往任何灾难中都未曾看到过像中国这样的举国动员的能力、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强大的团结互助的精神。[1]这种民族精神体现在各个方面,罕见的志愿者服务高潮,排长龙的献血捐款捐物,哀悼日里“汶川挺住、中国加油”的高呼,等等。而且这主要发生在被认为是自私、注重物质享受的年青人身上。他们身上仍然蕴藏着中国青年自古以来的爱国热忱。这种民族精神重视人的价值,其实就是重视生命的价值。这种民族精神就是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精神,它的力量保护着这个民族里个体的生命,而这个民族也得以生生不息。 这次灾难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民族认同的力量。救援的军队、群众、医生、教师、学生、各地同胞都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这次抗震救灾中,通过媒体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报道,全国人民形成了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意识,一种“我是中国人”的国家认同感,感受到我们与“同胞”在一起。我们举全国之力来援救灾区的同胞,并支持他们的灾后重建。而灾区同胞也感到外边有人关心我们。于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鼓励帮助着他们,

文档评论(0)

bendaoganqunl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