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形势下我国网络犯罪防控的法治思考
[标签:标题]
2016
PAGE10 / NUMPAGES10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新形势下我国网络犯罪防控的法治思考
摘要:数字信息时代网络犯罪的防控,必须摒除对传统互联互通犯罪模式的片面认识,厘清新形势下网络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探索新形势下网络犯罪的防控对策,完善网络犯罪的相关立法,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更精准、更健康地把握网络生活的真实内涵,还网络蓝天净土!
中国论文网 /2/view-7380405.htm
关键词:网络犯罪;防控;法治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05-0059-02
一、新形势下网络犯罪呈现的特点
犯罪的智能化水平高
同其他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属于典型的智能型犯罪。很多网络犯罪行为人的网络技能、计算机操作技术突出,带有职业化、超敏型特征和专家型特点。在实施犯罪之前,往往经过缜密的组织策划,甚至仿真版的“沙盘推演”,为做“防火墙”进行过专门的技术学习和类职业锻炼。通常犯罪预备比较充分,犯罪过程比较容易实现。对犯罪结果的考虑也较全面。为了逃避惩罚,从心理上、行为手段上大都做了很多准备,反侦察意识及能力不弱于其犯罪能力。
犯罪的隐蔽性强
1.犯罪主体的隐蔽性强
网络身份信息可以与其真实信息南辕北辙、毫无关联。用假的身份、盗用他人信息进行犯罪;使用异地域名,不受国籍限制,这一切都可以隐藏身份。犯罪主体可以带着假面具实施犯罪活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被害人手机号、微信号被盗用,被单向屏蔽造成财产损失的情况大都如此。
2.犯罪途径、犯罪行为的隐蔽性强
通常以黑客软件为依托,直接以病毒形式潜伏或植入宿主体内,或以匿名服务器、中转服务器潜入网络,短时盗用他人身份潜入网络空间,利用他人信用信息犯罪,利用虚拟世界的声身背离的特点驱使虚拟数据、程序进行操作。也可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用资源在极短的时间内针对“尽量不特定群体”进行,表面上不存在特定的行为手段,不留显见的作案痕迹,当然也就没有可供取证的犯罪现场,即使留有“蛛丝马迹”,也可以通过其技术手段清理销毁,进行伪造、伪证,隐蔽性极强。
3.侵害客体的隐蔽性强
可预判的无限“冲动”在有限世界是以一种未爆发前的文明状态藏匿于我们的视觉盲区,被侵犯的客体事前、事中甚至事后仍可能没有察觉,实时监控难。网络犯罪的受害人当中,很多人是因案牵涉,通告而知。作案人怕受惩罚,大都选择那些不经意的犯罪手法。例如,手机的恶意扣费软件,程序、视频的流量计费服务,冒充品牌栏目、名人效应而进行的海量信息流量诈骗等等。
犯罪的危害性巨大
基于网络无国界、无地域的特性,跨地域、跨国犯罪成为网络犯罪的常态模式。计算机病毒、恶意软件、暴力、色情、恐怖、庸俗、迷信等信息传播肆虐。黑社会暴力组织利用网络进行的毒品、洗钱、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犯罪活动高发。特别是网络空间的“聚众型”犯罪,危害后果更为严重。网络世界以其包罗万有的能力成就着、侵害着文明的公序良俗。
二、新形势下网络犯罪的发展趋势
犯罪主体呈低龄化趋势
据统计,在我国网络犯罪案件中,90%以上的作案人年龄在20―35岁之间,究其原因,与年轻人对网络的依赖与熟悉、有良好的教育、强烈的求知欲和猎奇心理密切相关。在计算机相关领域,囊括学生、从业者、发烧友大都接触过黑客软件,有的曾经对病毒软件产生过兴趣,对一些家喻户晓的病毒制造者,如“蠕虫”“熊猫烧香”的制造者有一种非理性的热崇和痴迷。再加之涉世不深,身心发展不成熟、法义缺失,对自身行为的后果认识不深刻,容易在网络上实施犯罪。再有,很多有组织的犯罪会利用年轻人理性的不健全使其成为团伙成员,利用其技术与幼稚完成犯罪行为。
犯罪手段多样化,新的犯罪手法层出不穷
由于网络犯罪的隐蔽性,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使得网络犯罪整体呈现出了“蚂蚁搬家”之势,犯罪嫌疑人在一段时间内短时多次作案方式比较突出。同时,网络创新也为新的犯罪提供了“技术支持”,绕道技术、黑客技术、钓鱼软件、交友软件等等,他们能自己制造危害,也可能是危害的扶植者。台湾的集体诈骗案、海口通信公司维修工网络盗窃案,如此繁多。
网络上的新犯罪形式不断涌现,如已破获的淘宝网“恶意差评师”案、网络买卖个人信息案、窃取网络虚拟财产案、利用手机微信卖淫案等。网络钓鱼也出现了“升级版”, 采取“搞潜伏、打游击”的新招式,不断根据网络热点选择钓鱼对象。
“产业化”趋势明显
经过虚拟环境的交流到最终犯罪的实现,这个系统性的工厂完成了产能的交互,先是核心成员有组织、有目标地进行分工,逐步完成预备,实施,分利,这个有序的作业流程具有极强的企业化特征,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以网络为依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