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看穿你的脸,看透你的心 司法侦查中的应激微反应应用
[标签:标题]
2016
PAGE8 / NUMPAGES8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看穿你的脸,看透你的心 司法侦查中的应激微反应应用
察言辨色读心术
中国论文网 /2/view-7347789.htm
虽然在一线的办案人员看来,审讯的样子并不像影视作品中那样充满戏剧性,但在普通民众的眼中,一提及审讯二字,脑中便免不了浮现这样的场景。
阴暗幽闭的审讯室内,冰冷的金属桌椅反射着丝丝冷光,那冷光来自一束直直照向嫌疑人的灯光,而侦查员那种深沉的目光,比这束光更透出刺骨的寒冷,一如刀锋,把暗藏在眼神和鼻息中的丝丝线索从对方极力构建的谎言中冷酷的裁切下来。
虽然这样的场景是影视剧导演们给大众心中留下的夸张烙印,但即便是刚刚入行毫无经验的办案人员,也明白“察言观色”这四个字在审讯中的重要性。而察言观色的本事,也是每位侦查员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
不久之前有一部名叫《别对我撒谎》的美剧借着互联网着实得火了一把,主人公莱特曼博士身负绝活,能在言谈间通过对方最细微的动作和表情探知其真实的意图。此片初上映时,世人皆以为奇,网络上也开始流传起诸如“掌握以下XX条就能看透人心”、“跟着FBI学识人术”、“你的以下XX个小动作会把你暴露无遗”这样的段子,一时间大街小巷里的七姑八姨都成了察言观色识人辨言的高手。
要说起莱特曼博士的本事,其实并不是什么读心术之类的黑魔法,而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心理科学――应激微反应。而莱特曼博士这一角色的原型,也正是大名鼎鼎的保罗?艾克曼教授,情绪表情辨识领域的权威。
艾克曼教授通过对表情与情绪特质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指出“每种情绪都会使我们的身体产生独特的反应,每种情绪都有独特的信号,我们的面部表情和声音就是最好的反映。”这是微反应在情绪特质探测领域应用的基本前提。艾克曼教授构建了不同面部肌肉动作和不同情绪的映射关系,并加以体系化,形成了面部行为代码系统。而这套系统直到今天,仍被司法机关、心理学家乃至动画制作者广泛采用。在艾克曼教授四十余年的研究生涯中,他曾多次担任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警察以及反恐小组等机关或组织的顾问,其著作《说谎――如何识破政界、军界、商界及婚姻中的骗局》一书,正是《别对我撒谎》这部剧集的灵感来源。
应激微反应――上古绝学的现代科学根据
在司法侦查中利用人的应激反应来判断口供的真伪,在人类文明中已有至少两千年的历史,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中便有“五声听”之说: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辞听。郑玄注曰:“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贾公彦疏曰:“直则言要理深,虚则辞烦意寡”,若嫌犯的口供内容枝蔓繁杂,词不达意,故意回避关键问题,则这名嫌犯很有说谎的可能。
色听。色,即表情,贾疏曰:“理直则色有厉,理曲则颜色愧赧。”赧,面红耳赤曰赧。理屈说谎的人在遭受审问时多有面红耳赤的反应。
气听。郑注曰:“听其气息,不直则喘”,这是从嫌犯交代口供时的气息来判断嫌犯所言真伪的标准,若嫌犯所言不实,则气息顿喘不顺。
耳听。贾疏曰:“《尚书》云‘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聆其事直,听物明审,其理不直,听物致疑。”古人认为作伪者终日劳心劳神,终会伤其心智,因此在回应审问时会有所迟疑。
目听。郑注曰:“观其牟子视,不直则?g然。”牟子即眸子,?g,《说文?目部》曰“目少精也”,少精即少有精神,撒谎的嫌犯眼神蒙昧不明。
有趣的是,这种古老的经验,却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真有几分暗合。现代测谎技术也正是建立在供述人在陈述时情绪状态会影响生理表征的基础上。
FBI资深特工乔?纳瓦罗曾谈到他的一次真实的审讯,他向一名犯罪嫌疑人接连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假如你参与这宗案件,你会使用枪吗?”“假如你参与这宗案件,你会使用刀吗?”“假如你参与这宗案件,你会使用冰锥吗?”“假如你参与这宗案件,你会使用锤子吗?”在他问到第三个问题时,他注意到嫌疑人的眼皮明显耷拉下来,直到问到下一个问题时,他的眼皮才恢复正常。纳瓦罗意识到这其中大有问题,通过进一步审问,事实证明罪犯用来作案的凶器正是冰锥。
犹他大学的心理学家也发现,人在撒谎时,瞳孔会不受控制的放大。而瞳孔放大导致眼睛的进光量骤然加大,其效果犹如从一间比较暗的房间突然来到阳光明媚的院子,因此人会不由自主的眨眼或转动眼球。
以上两例,不正是古人所谓“不直则?g然”的表现么?而《周礼》中所谓“色听”和“气听”的反应,很有可能是和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有关。说谎,实际上是从脑中事先构建或即时构建的“事实”中调用相关信息的过程。由于说谎者往往事先并不知道讯问者会提出何种问题,因此在调用信息的同时会试图完善与之相关的细节,这就需要大脑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