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口基础知识及 湿性愈合理论 ;主要内容
皮肤的生理结构
伤口的定义、分类和愈合过程
伤口愈合的影响因素
——全身因素
——局部因素
湿性愈合理论
;皮肤
▲人体最大的器官。
▲占体重的16%,约4-5公斤。
▲全身皮肤面积约有7600cm2。
▲容纳了人体约1/3的循环血液和约1/4的水份。
▲ pH值为4.5~5.5,是弱酸性。
厚度:0.04mm(眼睑部)到1.6mm(手掌/脚掌)。
;皮肤结构
●表皮层
●真皮层
●皮下脂肪层
●下层为筋膜、肌肉组织及 骨头
;皮肤功能
●感觉功能
●保护功能
●体温调节的功能
●交流
●代谢
●分泌、排泄和吸收
;伤口定义
正常皮肤组织在外界致伤因子的作用下所致的损害,皮肤完整性遭到破坏,伴有一定量正常组织的丢失;同时,皮肤的正常功能受损。
;伤口分类
按伤口特质分类
以愈合时间的长短分
以受伤的原因分
以皮肤的生理结构分
以愈合的类型分
以愈合的过程分
以伤口内组织的颜色分
系统性分类
各类伤口程度分
脚部溃疡分级法
静脉性溃疡分级法
以手术的不同性质分类
清洁伤口
清洁污染伤口
污染伤口
感染伤口
;伤口分类—按伤口特质分类
以愈合时间分
▲急性伤口
▲慢性伤口
;伤口分类—以受伤原因分
▲受物理伤害的伤口
▲电击/触电性伤口
▲电疗引起的伤口
▲化学物品引起的伤口
▲温度引起的伤口(冻伤或烧伤)
▲动静脉血管功能障碍导致的伤口
;伤口分类—以皮肤生理结构分
▲部分皮肤缺损的伤口
▲全部皮层损失的伤口
;伤口分类—以愈合类型分
1.一期切口(主要伤口愈合方式)
手术切口
2. 延迟愈合伤口
开放性手术切口
3. 二期愈合伤口
压疮、糖尿病足、下肢溃疡等
4. 单纯表皮愈合的伤口
擦伤
;伤口分类—愈合的三阶段:
炎症期
修复期(或增生期)
成熟期(或再生期)
;伤口分类—以伤口颜色分
红色伤口:
黄色伤口:
黑色伤口:
粉色伤口:;伤口分类—系统性分类
一、各类伤口程度分类法(分期)—由国际肠造瘘治疗协会及美国国家压疮学会制定
二、脚部溃疡分级法
三、糖尿病溃疡分级
四、静脉性溃疡分级法
;;伤口的评估
一、判别伤口的类型
二、伤口的位置
三、伤口的大小及深度
四、渗出液
五、伤口外观
六、伤口周围皮肤情况
七、伤口感染
;伤口的测量
伤口尺寸
☆表面的测量:
测量表面最宽最长处
以头为坐标 —纵轴为长
—横向为宽
☆深度的测量
☆伤口潜行的测量;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全身性因素:
局部性因素:
;;伤口愈合湿性愈合理论
*1962年,英国皇家医学会Winter博士在动物实验中证实——
伤口在适度湿润的环境下,细胞再生能力及游移速度较快,其复原速度比完全干燥的环境下快一倍以上。
*1981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外科系首次发现在无大气氧存在下的血管增生速度为大气氧存在时的6倍,新血管的增生随伤口大气氧含量的降低而增加。
“伤口透气”--陈旧的伤口愈合观念认为伤口愈合需要氧气的作用,但事实上,是利用人体体内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大气氧是不能被伤口直接所利用的。
* 密闭的环境--保持伤口的湿润,为伤口愈合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湿度及PH值。
; 伤口湿性愈合原理
1)有利于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的溶解
2)维持伤口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
3)有利于细胞??殖分化和移行
4)保留渗出液内的活性物质,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
;伤口敷料的发展
;伤口处理的原则
☆减少或除去导致伤口不能愈合的局部因素。
☆除去或改善导致伤口不能愈合的全身性因素,提供全身性支持治疗。
☆使用适当的局部治疗:如清创、湿性敷料的选用等。
;新型敷料的特点
☆吸收伤口渗液
☆能创造湿润的愈合环境
☆良好的通透性,允许气体交换
☆阻隔外界环境颗粒性异物,并保持伤口恒温
☆更换时无残留
☆不会造成再次机械性损伤
☆使用方便、舒适,顺应性好
☆经济
;新型敷料的运用
☆新型敷料价格相对传统纱布类敷料偏高
☆但由于病人换药时痛苦减轻
☆换药次数及往返医院次数均减少
☆综合治疗费用下降
☆同时也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