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普通心理学;第二编 人的信息加工 第五章 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 意识; 什么是意识;3、不同的意识状态
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
控制的意识状态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白日梦状态
睡眠状态
特殊的意识状态
疲劳、谵妄、精神恍惚、催眠、药物
演出、狂欢节、感觉剥夺、特殊身体状况
高烧、脱水、睡眠缺乏、临终体验
催眠;
其他意识状态
非意识过程(nonconscious process)
涉及既不存在于意识,也不存在于记忆中却影响基本的躯体和心理过程的信息
比如血压的调节
潜意识过程(subconscious process)
涉及不在显示意识中,但却在记忆中,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从记忆中抽取出来的信息
无意识(unconscious process)
所有不具意识性的过程
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二、什么是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1、定义:无意识就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行为:
习惯动作
自动化动作
对刺激的无意识:
对影响自己的事件尚未觉察到
盲视 :
由于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 ;三、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心理学关于意识的认识
早期: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心理的结构
行为主义:把意识排除在心理学研究之外
认知心理学:恢复了意识研究
其他方面的促进
脑电图仪的发明,1929,汉斯.伯格,脑部生理电流
割裂脑、药物成瘾、催眠等研究
人本主义,潜能,通过意识执行其意志和愿望
认知神经科学,认知过程、神经机制、病理学的临床发现
精神分析领域无意识的特殊含义
潜藏在意识层面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
这些经验因受到意识的控制和压抑而不为个体所觉知;第二节 睡 眠;睡眠的阶段
第一阶段:浅睡眠,10分钟, β波转向α波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20分钟, α波
第三阶段:出现?波,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20分钟, ?波
快速眼动期(做梦)?:5-10分钟,类似β波,快速眼球运动;;;快速眼动睡眠的发展变化;二、睡眠的功能
恢复理论:休息、休整和恢复
生态学理论:避免消耗能量,避免伤害
;1、梦游和说梦话
2、噩梦和梦惊
3、发作性睡眠
4、失眠
避免使用兴奋剂
不把忧虑带上床
放松
睡眠时间控制
刺激控制:喝酒刺激
睡不着时睁大眼睛 (关于心因性失眠)
5、睡眠呼吸暂停(睡眠窒息)
;; 第三节 梦和催眠 ;一、梦
1、梦的次数:
大多数人每夜4-5次
2、梦的功能
睡眠剥夺:梦是不可以被剥夺的
3、梦的理论
精神分析:潜意识过程的显示
心理学观点:脑对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观点:担负一定的认知功能
明梦:有较高自我意识水平的梦境
;精神分析学派对梦的研究;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二、催眠
1、定义: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以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觉知状态
催眠步骤
使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把外界干扰降到最小
要求被催眠者将注意集中在特定事件上
用平和的言语引导其感受和体验
被催眠者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
2、催眠状态下人的特点
脑电与清醒时一样
在催眠师引导下,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与受暗示难易程度有关
;3、对催眠的易感性
经常做生动的白日梦
想像力丰富
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像中的场景
依赖性强, 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10%-20%容易被催眠;10%不能被催眠
4、催眠诱导
5、催眠术表演
6、对催眠的不同解释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观点
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执行与监督功能;催眠的功用;三、白日梦与幻想——意识的自发漂移
白日梦以记忆或想象的内容为基础
成功与失败
攻击与敌意,
性幻想或浪漫奇遇
内疚
较为严重的白日梦即为幻想
儿童看电视越多白日梦频率越高;一、什么是注意(attention);3、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的功能;二、注意的特征;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二、注意的特征;二、注意的特征;;二、注意的特征;二、注意的特征;二、注意的特征;三、注意的种类;1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2 随意注意;2 随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3 随意后注意;注意的生理机制;注意力的培养和训练;注意力的培养和训练;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家长和教师的细致描述 ;家长和教师的细致描述;家长和教师的细致描述;注意力集中困难的孩子的共通特质表现;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不利影响 ;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成因 ;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成因;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成因;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成因;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成因;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成因;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成因;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成因;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成因;儿童注意力不集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