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的思考和计划概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细致扎实重基础 高效创新提能力 ;2015年高三复习的思考与计划;(一)细化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 什么、怎么学; ;3.认真分析研究近三年的山东高考试题和其他地区的高考试题,把握住高考高频点,把握各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能力要求、出现几率、命题走向,根据考纲和高考题的分析在准备的预习学案和精选的练习题中加以体现,让学生重点去落实这些重要内容。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尤其是2014年山东高考试题的研究,我们有以下深刻的体会: ;(1)、偏点切入,仍考主干 2014年高考38 、39题,一个从社会生活切入,一个从奴隶贸易切入,均是平时复习的淡化点。但考查的知识都是学习的重点,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影响等。 (2)、形式上接近新课标高考 一则材料带几个问题,问法突出原因、特点、作用等常规问法。 (3)、在答题方法上有规可循,有回归常规方法的趋势: 备考这些年,感觉今年高考在答题方法的准备上重合最准,如38题第(3)问史料的价值问题、第(4)问找准角度,从政治经济思想回答社会进步的表现、39题第(2)问回答奴隶贸易的影响从对谁来说的角度入手、第(4)问观点题要先答观点,后判断,再找理由等等。 总之,要告诉学生,平时怎么练,高考就怎么考。 ;*;(二)瞄准基础,突出主干,删繁就简:基础=主干;(三)对主干知识进行适当的广度、深度的扩展,前挂后链,具有“小二轮”的特点;探究一 中苏改革比较 苏联改革片段 1961年赫鲁晓夫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1967年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1986——1988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 1988年在经济体制改革受阻后,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到政治体制改革上。 1988年6~7月间召开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提出要把苏联社会改建成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改革片段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 1986年邓小平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的战略。 1990 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10.2元,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 1997年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体制角度回答中苏开始改革的共同背景。 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据材料中中苏改革的片段,说明中苏改革成败的原因 中国成功原因: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协调进行;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改革方向;有科学理论指导;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苏联失败原因:未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目标过高,急于求成;偏离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缺少科学理论指导;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3)研究苏联的改革史对我国当前的改革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以史为鉴,少走弯路。 ; 答好题的根本前提是细心审题: ①审提示语:看清是分析、比较、概括、论述 ②审限定语:时、地、人、国 ③审求答项:原因、影响、认识、内容、变化、趋势、特点、评价等 ④审赋分:分值与要点的个数挂钩 ⑤审问数:看清每一问中包括几小问,以防止漏答, 每一项可以用笔在试卷中标示出来 ;其次要看清根据什么来回答问题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设答类型一般有四类: ①根据材料回答 ②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③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④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 这四种设问暗含了四种答案来源: ①材料 ②教材 ③材料+教材 ④设问间的递进关系;学会阅读材料 材料一般包括题头,正文、出处、注解几部分。 首先注意题头 其中往往隐含了材料的大方向和一些观点或结论,有的答题时可以直接引用。 然后阅读正文: ①“一标”:标出材料的中心论点。 一般来说重在“二头”(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②“二标”:标出材料的层次(可以用序号)和关 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进而联教材、列提纲,做到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丢。 最后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注解: 因为材料出处一般能让我们知道材料的作者、时间、地点与引用的文章等,这方面的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 ;探究二 历史上的开放与闭关 1.历史上的开放 (1)古代???中国是开放的中国,结合有关史实回答我国古代对外开

文档评论(0)

舞林宝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