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完美预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 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            ——杨万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 熹 ;说“木叶”;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预习任务; 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现 象;“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关 键 点; 重点研读探讨 第4、5、6段 ;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味。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精读课文第6段:;“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 木 叶;;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 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1、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 2、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题目应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反传统,反“套板”,从传统中中翻出新意来。;比较“梅”不同的生长环境,分析三种“梅”的不同形象,赋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王安石《梅花》,表现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