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出血性疾病概念;(二)分类 ;(三)常用实验室检查及其意义;2、归类诊断的特殊检查
1)血小板形态和功能的检查
2)凝血因子的量和功能的检查
3)纤溶系统功能检查(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3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定量 (FDP),
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 ;什么是紫癜?; 紫癜是皮肤或粘膜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渗出而
瘀积于组织内形成。血液刚渗出时,皮肤可见到形
状大小不一的鲜红色斑点,它与其它皮疹不同之处
在于指压不退色。以后斑点颜色变紫而转青,最终
变成棕色而逐渐消退。细小如针头大小的渗血称为
瘀点,较瘀点大的称为瘀斑,它们统称为紫癜。 ;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往往低于80×l09/L
特征:是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更新加快
临床上将之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
儿童,慢性型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男:女为1:4。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三、辅助检查 ; 急性型 慢性型
年龄 2~6岁多见 20~40岁多见
性别 无区别 女性多见
诱因 多在发病前1~3周有感染史 不明显
起病 突然,常伴畏寒、发热 缓慢
出血症状 严重(常先出现于 肤瘀点、瘀斑、月经过多
四肢,尤其下肢为多)
血小板计数 常<20×l09/L <30~80×l09/L
巨核细胞 增加或正常,体积小, 明显增加或正常,
胞体大小正常,颗粒型多 胞浆颗粒少,无血小板生成
血小板生成减少
病程 4~6周,80%以上可自行缓解 反复发作,迁延数年;五、治疗要点;3、脾切除;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五节 白血病 ( leukemia );
;定 义;;血细胞分裂增殖; 造血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淋巴干细胞
原红 原粒 原单 原巨 原淋
早幼红 早幼粒 幼单 幼巨 幼淋
中幼红 中幼粒 颗粒巨
晚幼红 晚幼粒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网织红细胞 杆状核 产板巨
红细胞 分叶核 血小板;
白血病约占癌症总发病率的5%。在我国白血病发病率约为2.76/10万,低于欧美,以急性白血病多见。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第一位。; 按病程和白血病细胞的成熟度分类;按细胞形态学分类;;; X射线、r射线及电离辐射
白血病的发生取决于人体吸收辐射的剂量,全身或部分躯体受到中等或大剂量辐射后都可诱发白血病。;;;;病毒感染
电离辐射
化学物质
遗传因素
血液病 ;护理评估; 急性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繁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脏器,抑制正常造血。;急性白血病;L1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为主
(直径≤12μm)
L2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
(直径>12μm)
L3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
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明显空泡,胞浆
嗜碱性,染色深。 ;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