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光镊技术的新应用纪美伶,白中博,王 娜,马学进(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摘 要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现状和进一步发展作了评述和讨论,阐述了光镊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潜在地位和巨大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New Applications of Optical Tweezer
Ji Mei-ling,Bai Zhong-bo,Wang Na,Ma Xue-jin
Abstract The optical tweezer technique has emerged as a flexible and powerful tool for exploring a variety of scientific processes such as life science since it was invented in 1986. From the birth of the optical tweezer, this paper will briefly discuss its working principle, its basic structure and introduce some kinds of optical tweezers with novel features or some new technologies based on it. Then its recent developments on both th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in life science will be reviewed. It is shown that optical tweezer will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life science.
Key words:optical tweezer; life science; principle; basic structur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光镊简介
一百年前,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学说最终导致了激光的诞生,60年代激光器的发明使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力学效应真正走向实际的应用。7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学者Arthur Ashkin等人[1]发现了激光具有移动微粒的能力,并首先提出利用光压操控微小粒子的概念:在氩离子激光器发出的TEM00模式激光束作用下,硅小球在横向梯度力的作用下陷入光束中心,然后在光束散射力的作用下沿着光束传播的方向加速运动;还发现了折射率低于周围介质的粒子(气泡)会被激光束排斥,同时也会被激光束沿着激光传播的方向加速。其后 Ashkin 利用两束相对照射的TEM00模式激光去捕获高折射率粒子,发现粒子在激光横向梯度力的作用下陷入光束中心,然后沿着光束传播的方向运动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点停止下来,这样粒子就被两束相对照射的激光束稳定捕获了。这时它还不能称之为光镊,因为只能实现横向二维捕获,而在轴向上由于强烈的散射力的存在无法实现捕获。
1971 年,Ashkin 和 Dziedzic 第一次使用了单光束捕获粒子[2]。他们利用一束聚焦的 TEM00模式激光从下向上照射粒子,在轴向散射力的作用下粒子被顶起,同时粒子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当粒子运动到平衡位置时,向上的散射力和向下的重力达到平衡,粒子在轴向上稳定下来。在横向上,由于光束的横向梯度力始终指向光束中心,因此粒子被稳定地捕获在光束中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单光束悬浮光阱(opticallevitation trap)。在1986年,Ashkin发表了一篇具有深远意义的论文[],标志着光镊的诞生。在此文中Ashkin仅仅利用一束激光就实现了在三维方向上捕获电介质粒子,而且在轴向上利用的是梯度力捕获粒子,而非利用重力作用的悬浮光阱。实验中Ashkin利用高度聚焦的单光束焦点形成的单光束梯度力势阱(single beam gradientforce trap),在水中成功地捕获了直径从 25nm 到 10μm 的电介质粒子,且在横向和轴向上所施加的捕获力都来自于光场梯度力。由于这种单光束梯度力势阱在轴向上的梯度力足够大,超过了散射力,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维势阱,可以像一个镊子一样任意捕获并移动电介质粒子,可以在基本不影响周围环境的情况下对捕获物进行亚接触性、无损活体操作,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作光镊(opticaltweezers)。
近30年来光镊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其在捕获操纵粒子时具有非接触性、无机械损伤、精确定位等特点,使光镊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已成为研究单个细胞和生物大分子行为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4],在生物分子的操控和生物分子的动力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正逐步成为研究活体生物功能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