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等值线专题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地形类型判读:
① 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
② 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
③ 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
④ 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
⑤ 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
2. 地形特征的描述:①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② 地势及起伏状况;
3. 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4. 地形对水文的影响:①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② 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③ 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缓慢,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④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5.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南水北调中线)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 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例: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8.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2. 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 选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因此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② 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 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 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 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例: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2000年高考题)读图,完成1~3题:
1. 河流ab段的流向为( )
A. 自西北向东南 B. 自东南向西北
C. 自东北向西南 D. 自西南向东北
2.下述土地利用方式中较不合适的是( )
A. 甲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B. 丙坡种植果树
C. 乙坡植树种草 D.乙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
(2007年广东高考地理卷)读图5及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
3.河流R的流向为 (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内南向北 D.自北向南
4.若此图表示某类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地形状况,此灾害最可能为 ( )
A.火山喷发 B.滑坡
C.地震 D.泥石流
(2006年天津文综)读某地景观示意图(图2)及其等高线地形图(图3),回答5题。
图2 图3
5.该景观示意图绘制者应位于图3中的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007年江苏地理卷) 图2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单位:米),图中虚线表示山脊线或溪流。读图回答6-7题。
6.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述景观相符的是 ( )
A.a B.b C.c D.d
7.d图中甲处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 )
A.滑坡 B.地震 C.泥石流 D.火山
(2007年高考天津文综卷)暑假,某地理小组在图6(冀东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所示地区野外考察。读图回答8-9题:
8.在a、b、c、d四处中,学生们发现林木最茂密的地方是 ( )
A.a B.b C.c D.d
9.夜晚,学生们宿营最为安全的地点是 ( )
A.a B.b C.c D.d
(2008年江苏地理卷)图5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