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节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1.(2009·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光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
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
《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 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解析 通读全词,首先掌握全词的语言风格属于豪放乐观类型,再联系宋代相关的词人不难答出。
答案 苏轼、辛弃疾 豪放派
2.(2009·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
达效果。
解析 品味“入”“摩”两个动词表现出来的河
与山的气势。
答案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机,“摩”字突出了山的
高峻。
整合与点拨
知识整合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的语言,就要着眼诗歌的用词用语。高考试题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设题:炼字(词)的角度和语言风格的角度。
考点1“炼字”艺术
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1.动词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
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解析 从题目可知这首诗作于诗人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欢的湖上亭。
微风中,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去。在这里住久了,连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分别之际,别情依依,鸣声悠悠,透出离别的伤感。要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的含意。所谓的“准确”,就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的特点;所谓“传神”,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寄寓了人的情感。
答案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
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态,表现出它
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
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别,
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形容词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甘草子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请简要赏析一下“乱洒衰荷”句中“乱”字的妙处。
解析 要赏析“乱”的妙处,势必要从写景的角度
和抒情的角度两个方面去分析。于景而言,“乱洒”
是诉诸人的视觉,“真珠雨”是诉诸人的听觉,李
商隐有“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真珠雨”也容
易让人联想起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妙句。
而第二层意思可能被忽略。于情而言,乱的形、乱
的声正是主人公乱的心绪的外在体现。
答案 “乱”字既写出了雨洒衰荷凌乱惊心的声响,
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象,还显示了凭栏凝伫、寂寞
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心绪之乱。
3.副词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
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形象的诗。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忽见”惹起一腔幽怨。理解“忽”字的含义,不能只局限于此句,而应从全诗的内容和结构方面来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答案 从全诗来看,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杨柳色”是“悔”的直接原因,但细细品味,“杨柳色”是外因,“悔”是内因,总有一天会爆发的,所以,“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极富神韵,极其准确地表现了潜藏在人内心的某种情感,平时并不觉得,一旦为外物触发,不可自已的瞬间变化。
4.数量词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
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