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3章细菌与环境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细菌与环境 说出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灭菌、消毒、无菌、无菌操作等概念; 叙述高压蒸汽灭菌法及其他常用物理化学消毒灭菌法; 明确学习细菌与环境的基本意义。 学习目标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分部广泛、无所不在 多数细菌对人类无害、必不可少 少数有害,需主动防御 学习细菌与环境关系的意义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1、土壤中的细菌 土壤是细菌生存的天然场所(因为土壤中有水分、营养物质、空气、一定的PH环境和温度) 自然界中,以土壤的含菌量(种类)最多,土壤素有“天然培养基”之称。土壤也是一切自然环境中细菌的总发源地,也是人类利用细菌的主要来源 在肥沃的土壤中,每克土壤含菌量达几十亿-几仟亿(沙漠含菌量仅10万/g)。 细菌在土壤各层分布不均:表面含菌量少;距表面10-20cm土壤含菌量最多 土壤中的细菌多数为非病原菌,它们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动植物与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土壤中仅有少数病原菌,它们来自人和动物体(粪、尿、痰、尸体等)。多数病菌在土壤中很容易死亡。主要为球菌和芽胞杆菌,如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可长期存活。所以,当人体创伤处污染泥土时,要严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感染。 2、水中的细菌 细菌来源:土壤、垃圾、污染物、人畜排泄物 水质细菌学检查三项指标 指标名称 意 义 国家标准 菌总数 检定1ml自来水中所含各种活细菌数 100个 大肠杆菌价 能检出1个大肠杆菌的最小自来水量 300ml 大肠杆菌指数 在1000ml自来水中检出的大肠杆菌数 3个 3、空气中的细菌 空气细菌来源 空气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和高声说话、喷啑及咳嗽飞沫。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或医院,空气中细菌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 空气中的病原菌及空气感染 空气中一般没有病原菌,但疫区或患者周围空气中有大量病原菌。如乳牛的唾液沫(结核)随咳嗽或喷啑可喷射5m远,且飘浮很长时间。带有病原菌的尘埃也会飞扬到大气中。 空气中非病原菌常常污染药物制剂、培养基、生物制剂(品),引起食品、饲料变质以及造成手术感染。所以在外科手术、细菌接种、制备生物药剂及生物制品等工作中,应严格无菌操作杜绝污染。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正常菌群的概念 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细菌及其他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称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营养作用 生物拮抗作用 免疫作用 人体正常菌群的病理学意义 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之间、正常菌群与人体之间的生态关系可遭到破坏,此时某些正常寄居人体的菌群就可以引起疾病。这些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特殊情况下可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病原菌 寄居部位发生改变 机体免疫机能低下 菌群失调:指机体、菌群、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发生改变,导至体内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大幅度的变化,生态体系表现出的不平衡状态。 菌群失调症:指严重的菌群失调使机体发生功能紊乱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者。菌群失调症又叫菌群交替症(二重感染)。 患二重感染的机体抵抗力很弱,细菌对抗菌素药物不敏感,治疗难度大,应严加预防,避免发生。 第二节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一、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 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一、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 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不含有活菌。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称无菌操作。 热力消毒灭菌法 辐射杀菌法 滤过除菌法 二、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热力消毒灭菌法 概念:主要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其死亡。是效果可靠、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作用机制: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其死亡。 干热法由空气导热,传热较慢; 湿热法由空气和水蒸气导热,传热较快,穿透力强。 干热灭菌法 焚烧和烧灼 干烤法 湿热灭菌法 煮沸法 巴氏消毒法 流通蒸汽法 间歇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 103.4kPa 121.3℃ 15~30分钟 低温 紫外线和电离辐射 紫外线和电离辐射 日光暴晒:直射暴晒6h 适用于书籍、被服、床垫等 紫外线消毒:杀菌作用最强波段265-266nm 用于室内空气消毒时,有效距离不超过2m,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 适用于物体表面及空气的消毒 电离辐射:杀菌机制是破坏菌体的DNA 适用于不耐热的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 紫外线杀菌机制: 作用于微生物的DNA,使菌体DNA失去转化能力而死亡 破坏菌体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使菌体蛋白光解变性 降低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 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具有极强杀菌作用的臭氧 其他物理因素 滤过 其他物理因素 超声波 其他物理因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12243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