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色谱分析
柱色谱
纸色谱、薄层色谱
气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1 色谱法概论
1.1 色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1)色谱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利用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建立起来的分离、分析方法。广泛用于复杂化合物的分离分析。
当流动相流过含有样品的固定相时,各组分以不同的速度移动,从而达到分离。固定相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以被固体或凝胶所支持的液体,可以装入柱中,也可以展成薄层或涂成薄膜。流动相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色谱法的特点:选择性高;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分离效率高,分离速度快;应用范围广。
实质:分离
目的:
定性分析:出峰时间
定量分析:峰面积
纯度鉴定:出峰数量
固定相——CaCO3颗粒
流动相——石油醚
(2)色谱法的由来:1906年由俄国植物学家Tsweet创立。首先用于植物色素分离。
(3)色谱法的发展
1931年德国的Kuhn和Lederer重复了Tswett的某些实验,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离了α-,β-,和γ-胡萝卜素,此后用这种方法分离了60多种这类色素。1938年Kuhn因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30、40年代相继有了薄层色谱法和纸色谱法。
Martin和Synge在1940年提出液液分配色谱法,即固定相是吸附在硅胶上的水,流动相是某种有机溶剂。1941年Martin和Synge提出用气体代替液体作流动相的可能性,11年之后James和Martin发表了从理论到实践比较完整的气液色谱方法,因而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50年代后期出现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60年代末把高压泵和化学键合固定相用于液相色谱,发展了高效液相色谱法。
1.2 色谱法基本原理
色谱分析的目的: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离。
两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远,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决定的,与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
两峰间虽有一定距离,如果每个峰都很宽,以致彼此重叠,仍然不能分离。峰的宽窄是由组分在色谱柱中传质和扩散行为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的动力学性质有关。
1.3 色谱法分类
a 按两相分子的聚集状态分
流动相 固定相 类型
液体 固体 液-固色谱
液体 液体 液-液色谱
气体 固体 气-固色谱
气体 液体 气-液色谱
b 按固定相的使用形式分
柱色谱: 填充柱色谱、毛细管柱色谱
平面色谱: 纸色谱、薄层色谱、高分子薄膜色谱
c 按分离机制分:
分配色谱(partition chromatography):固定相是固定液,利用固定液对各组分分配系数的大小不同而实现分离。
吸附色谱(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利用吸附剂对各组分的吸附力大小不同而实现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利用离子交换剂上的可解离基团(活性基团)对各种离子的亲和力不同而实现分离。
空间排阻色谱(steric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以各种凝胶为固定相,利用流动相中所含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实现物质分离。
亲和色谱:利用生物分子间所具有的专一而又可逆的亲和力实现生物分子的分离纯化。
2 柱色谱
2.1 吸附柱色谱
是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的方法。
特点:吸附剂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易再生,装置简单,具较高分辨率,应用广泛。
a 原理
吸附作用:固体表面的分子与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
吸附、解吸、 再吸附、再解吸的过程
b 洗脱方法与洗脱曲线
溶剂洗脱法:采用一种或几种混合溶剂作为洗脱剂。
置换法:所用洗脱剂是一种溶液,该溶液中含有吸附力比被吸附物更强的物质。
前缘洗脱法:连续向吸附柱内加入样品溶液,即洗脱剂为样品溶液本身。
溶剂洗脱法的洗脱曲线
置换法的洗脱曲线
前缘洗脱法的洗脱曲线
c 吸附剂和洗脱剂的选择
吸附剂的选择:是吸附层析的关键。
分为无机(氧化铝、活性炭、硅胶、碳酸盐、白土等)和有机吸附剂(蔗糖、乳糖、淀粉、纤维素等)。
一般来说,非极性物质易被非极性表面吸附,极性物质易被极性表面吸附,溶液中溶解度越大的溶质越难被吸附。
选择吸附剂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选用要点.ppt
-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点.ppt
-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教学设计教案要点.docx
-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要点.ppt
-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要点.pptx
- 第二节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要点.ppt
-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要点.ppt
- 第二节生物圈与栖息地要点.ppt
-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教学设计教案要点.docx
-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要点.ppt
- 2025至2030年中国霓虹灯粉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docx
- 2025年三轴以上联动数控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不锈钢发热体贯流式风幕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PIN距四方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a-托品醇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八字轮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单臂连续混砂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卧式蜡保温箱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工频无芯感应熔铝炉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冷光源三基色柔光灯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