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共选修课:肿瘤治疗药物及早期诊断研究概论第三章 肿瘤信号转导通路及相关药物
查晓明手机Email:xmzha@cpu.edu.cn
2015年3月1日
1
血管生成与侵袭转移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
是肿瘤生长、转移、扩散的一个必要条件,它是在原有血管的基础上,血管内皮细胞以出芽的方式形成血管的过程。
血管生成与侵袭转移
肿瘤转移(metastasis)
是一个复杂、多步骤、连续的主动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肿瘤细胞间因黏附能力下降而从原发部位脱落,这是肿瘤转移的开始;
②肿瘤细胞穿破脉管进入血管或淋巴管;
③在脉管逃脱血小板及宿主免疫活性细胞的作用而生存;
④通过与血管或淋巴管内皮和(或)内皮下基底膜作用停留并外渗出脉管,因为内皮基底膜没有足以使肿瘤细胞自然通过的通道,所以肿瘤细胞需借助胶原酶及蛋白水解酶的水解作用破坏基底膜才能穿出管壁;
⑤脱离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在其他部位继续生长。
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本质的表现。良性肿瘤不转移,只有恶性肿瘤才发生转移。恶性肿瘤中,只有少数肿瘤不发生或很少发生转移,如皮肤的基底细胞癌、脑的恶性胶质细胞瘤。
应当指出,浸润是转移的基础。
1.淋巴道转移:
淋巴道转移是癌转移的重要途径,少数肉瘤如滑膜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也可发生淋巴道转移。
淋巴道转移与淋巴引流的方向相同,但少数情况下也可发生跳跃转移或逆行转移。
瘤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液进入局部淋巴结,先聚集在边缘窦,逐渐累及破坏整个淋巴结,并可进一步转移到下一站引流淋巴结,最终经胸导管进入体循环。受累的淋巴结肿大、变硬、互相粘连成团,切面灰白而干燥。
2.血道转移:
血道转移是肉瘤转移的重要途径,少数癌如肾细胞癌、肝细胞癌、肺癌以及其它癌的晚期也发生血道转移。
肝、肺是两个血道转移的靶器官。
肿瘤侵入血管,随血流运行,到达远隔器官。肿瘤栓子进入门静脉引起肝转移;进入体静脉引起肺转移;进入肺静脉引起全身性转移;进入胸、腰、盆腔静脉,可通过吻合支,进入脊椎静脉丛引起脊椎、脑转移。
3.种植性转移:
体腔内器官的肿瘤累及到器官的表面时,瘤细胞可脱落并种植到体腔各器官的表面,形成种植性转移瘤。腹腔、胸腔最常受累,心包腔、蛛网膜下腔亦可受累。常在浆膜面形成多数转移结节,很少侵入器官的深层,并常伴血性积液,积液内可查到肿瘤细胞。
4.接触转移:
非常罕见。如下唇肿瘤转移到上唇的接触部位。
由此可见血管生成不但能为实体瘤提供养分和氧气,还与肿瘤细胞的转移有关,而肿瘤侵袭性增强也为血管生成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
血管生成与侵袭转移
血管生长因子信号通路
许多肽类生长因子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诱导血管生成,统称为血管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表皮生长因子(EGF)、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胎盘生长因子(PGF)以及血管生长素(angiogenin)等。
其中VEGF在血管发生、病理、生理过程的作用最为重要,其他生长因子虽具有和VEGF 相似的活性, 但大都通过VEGF发挥作用。
VEGF及其受体
VEGF: VEGFA、VEGFB 、VEGFC、VEGFD、PIGF(胎盘生长因子)、orf viral VEGF同系物
VEGFR:VEGFR1、VEGFR2、VEGFR3
其中VEGFR2是血管新生和有丝分裂过程主要的VEGF信号转导受体。
属于蛋白酪氨酸激酶( PTK)超家族。其结构特点是胞内区具有PTK活性域,当受体与细胞因子结合时,受体的PTK功能可被激活,通过磷酸化下游分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VEGF诱发的细胞内信号转导
血管生长因子信号通路
相关药物
瘤内血管对肿瘤细胞有重要意义,抗血管生成药物研发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的热点之一。目前该类药物除单克隆抗体药物如帕尼单抗、贝伐单抗等以外,其余大多是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Lapatinib
由葛兰素史克生产。是一种口服的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口服吸收不完全,而且个体差异较大,约4 h后达到最大浓度(Cmax),半衰期24 h,每日给药后6~7 d达到稳态。
Lapatinib
拉帕替尼是小分子4-苯胺基喹唑啉类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1)和人表皮因子受体2(ErbB2)
Erlotinib
可试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化疗方案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三线治疗,基于国外一项Ⅲ期临床研究结果得出。
帕唑帕尼(pazopanib)
是酪氨酸激酶抑制
适应证:帕唑帕尼是一种激酶抑制剂适用于为治疗晚期肾细胞癌患者
血管生成与侵袭转移
肿瘤侵袭转移
化疗或放疗对早期肿瘤效果较好,因为此时的肿瘤细胞侵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MCN机构运营与管理模式优化方案.docx
- AOP30使用说明.pdf
- 剪映操作教程.ppt VIP
- 伦敦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报告(2023年).docx VIP
- 天津华宁KTK101工作面及皮带使用说明书.pdf
- 8.2 重力势能 课件(共27张PPT)(含音频+视频).ppt VIP
-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pdf
- TIA博图软件培训(内部资料).ppt VIP
- Unit 2 Looking into the Future Using Language Should we fight new technology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
- 中学生防拐防骗安全教育.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