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十 节
内 吸 杀 菌 剂
远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寻找内吸杀菌剂的研究,直到1960年前后才出现了防小麦锈病的氨基磺酸类杀菌剂(有机硫类的敌锈钠、敌克松),但这些药剂作为一个内吸剂来说,也是很勉强的,直到1966年开始出现了能在大田广泛使用的内吸剂,萎锈灵、托布津,1967年苯来特的应用在生产上具有实践意义,才被公认为内吸剂使用,这三种药剂的出现,把杀菌剂的历史推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标志着内吸杀虫剂世代的开始。
有人把1977年以前商品化的内吸剂称为第一代内吸剂,主要包括有机磷制剂,羧酸替苯胺类(萎锈灵),苯并咪唑类(苯来特),羟基嘧啶类(甲菌定、乙菌定),哌嗪类,吗啉类(十三吗啉)等,这类内吸剂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代内吸剂的主要特点
(1)在质外体运转,主要在由根向叶部运转(2)在草本植物体内运转快,在木本植物体内运转慢,主要防治禾谷类病害。(3)对鞭毛菌引起的病害基本无效。(4)容易出现抗药性。
1977年以后,内吸杀菌剂有了新的突破进入
第二代内吸杀菌剂,其特点为:
1.以甾醇抑制剂出现为标志(如粉锈宁、羧锈宁)
2.具有向基性传导和双向传导性。(如吡氯类,瑞毒霉)
3.扭转了对鞭毛菌不能防治的状态,出现对霜、疫霉病效果特好的药。(如普力克)
4.对抗药性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为延缓其发展,采用传统保护剂与内吸剂混合使用。
5.加强对菌无毒性化合物的研究,出现了影响病菌致病过程的抗穿透化合物,如三环唑。
一、内吸杀菌剂的特点 1、水溶性都很低。
2、可在植物内传导,对侵入到内部的病害具有良好防效。 3、防病谱有宽有窄,有的可防十几种(苯并咪类)病害,有的只能防一种病害(嘧啶类只防白粉病)。 4、抗药性问题比较严重。 5、一般不需要加辅助剂,对作物比较安全,不易引起药害。 6、在杀菌作用方面:内吸杀菌剂主要是抑制菌的生长,对孢子萌发作用不大,只有在较高浓度或较长的作用时间下才能抑制孢子的萌发,起杀菌作用,它主要是抑制菌的生物合成,对生物氧化作用不大,而有个别品种是提高植物抗病力,也就是具有免疫性。
二、常用的内吸杀菌剂
(一)有机磷杀菌剂
(二)苯并咪唑类和托布津类
(三)羧酰替苯胺类(又名恶噻英类)
(四)甾醇抑制剂 (五)苯基酰胺类
(六)氨基甲酸酯类
(七)取代脲类 (八)异恶唑类
(一)、有机磷杀菌剂 1、硫代磷酸酯类 ①硫赶磷酸酯类:稻瘟净,异稻瘟净,克瘟散主要防水稻稻瘟病。
②硫逐磷酸酯类
甲基立枯灵(利克磷)对罗氏白绢病,丝核菌属,玉米黑粉病,灰霉病,核盘菌,禾谷类全蚀病,青霉病有高效,但对疫霉菌,腐霉菌,镰刀菌和黄萎轮枝菌无效。防多种作物的苗立枯病,菌核病,雪腐病;防丝核菌引起的马铃薯茎溃疡病和茎腐烂病。
2、磷酰胺类 三唑磷胺 防白粉病,有内吸杀虫杀螨性 3、金属有机磷化合物 乙磷铝(疫霉灵)防霜霉病、 疫霉病 有的品种还具有兼治害虫的作用(防飞虱、叶蝉)。
通式:
R:烃基;
X:其他基团
1、稻瘟净 kitazine (EBP)
异稻瘟净 kitazin-p (IBP)
O,O-二乙基-S-苄基一硫代磷酸酯
O,O-二异丙基
-S-苄基
一硫代磷酸酯
A、纯品均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工业为淡黄色油状液体,具有大蒜臭味(但异稻瘟净不会污染稻谷)。
B、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乙醚、二甲苯等,对酸稳定,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但异稻瘟净稳定性大于稻瘟净。
C、对人畜毒性低
EBP:小白鼠口服 LD50 = 237.7 mg/kg
IBP:小白鼠口服 LD50 = 490-662 mg/kg
D、残效期: 稻瘟净10天,异稻瘟净3周以上。
E、对植物安全无药害,可与有机磷杀虫剂混用。
F、都可防治水稻小粒菌核病,纹枯病、玉米大小斑病,并可兼治稻飞虱、叶蝉。异稻瘟净药效高于稻瘟净。
1)性能
2)制剂及使用
EBP:有40%、50%EC,及1.5%粉剂。
50%EC喷雾使用800-1000X,每隔7天防一次,连续3次;1.5%粉剂,4-6公斤/亩。
IBP:有40%EC,50%EC,1.5%,2%,3%粉剂,17%颗粒剂,40%EC,800-1200X喷雾,隔7天后再喷一次,G用原药350-650g/亩。
使用应在水稻刚刚发病时用,如叶瘟出现急性病斑,穗稻瘟在始穗---齐穗期,要连喷两次EBP或IBP,间隔5-7天。IBP的G可施入稻田灌溉水中,逐渐释放。
(3)使用注意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