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经阴阳应象试题.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阴阳应象 第一节 论阴阳之道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天地之道也”: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基本法则和规律。 阴 阳 万物之纲纪:划分万事万物的纲领 变化之父母: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生杀之本始:事物发生、消亡的根源 神明之府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发展、消亡的根源,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和规律,也是研究人体和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和规律。 治病必求于本 何为“本”? 1.本指阴阳:“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雨寒暑,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二气。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脉色,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于本。” ——张志聪 2.病机为本——现代学者。 何为“本”? 3.脾肾为本——明·李中梓:“先天本在肾,水为天一之源;后天本在脾,土为万物之母。” 4.证之两纲六变为本——明·张介宾 5.肾阴肾阳为本——清·冯兆张 6.病因为本——元·朱丹溪 二、阴阳的性质和功用 性质:轻清、重浊(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动、静(阴静阳躁) 功用:化气、成形(阳化气,阴成形) 生长、杀藏(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生清、生浊(寒气生浊, 热气生清)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1.张介宾:阳生阴长乃阴阳之治,“阳之和为发生,阴之和为成实,故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乃阴阳之乱,“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曰阳杀阴藏。” 2.《素问经注节解》结合临床论证:“人之为病,邪热火炽,纯阳无阴,若伤寒之阳邪内传,杂病之风盛火焰。” 3.张志聪: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均为阴阳之治,言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 升 降 反 作 清升浊降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的前提;在病因作用下,升降失司则引发疾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胃气衰,清阳内陷,则发完谷不化之泄。治当益气升阳,方用升阳除湿汤等。 浊阴在上,则生?胀——酒食不节,湿热内阻,浊阴内聚,则发?胀。治当除湿降浊,方可用中满分消丸等。 病案举例—中气不足泄泻 王某,女,1972年10月19日,大便溏薄而少,解便时必须努责而始见少许清粪,于月经来潮及感冒时反而大便通畅,饮食不好,胃部膨胀,喜嗳气矢气,子宫下坠,脉弱色淡。此中气不足之征,治当补中运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党参9g 当归9g 黄芪12g 白术9g 陈皮9g 升麻3g 柴胡6g 生姜2片 枳壳9g 木香6g 大枣3枚 甘草6g 服上方三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得缓解。 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 三、阴阳的关系 本文所涉及的阴阳关系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的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的相互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三、阴阳的关系 阴阳对立、互根、转化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地之水气 云 云出天气 天之水气 雨 雨出地气 云虽地气之升,实本天气所降之雨 雨虽天降,实本 地气所生之云 阳化气 阴成形 (三)阴阳与人体气机升降 清阳出上窍——营养物质和涕泪——耳目不聪(益气升阳)→益气聪明汤 浊阴出下窍——糟粕和浊液—腹胀、便秘(行气降浊)→ 木香顺气汤、大承气汤 (三)阴阳与人体气机升降 清阳发腠理——卫阳——表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浊阴走五脏——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肢——水谷精气——四肢厥逆(回阳救逆)→四逆汤 浊阴归六腑——饮食水谷和糟粕 (三)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作用和转化 1.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阳为气 轻清升散 气厚—阳中之阳 厚则发热—助阳增热:如附子 气薄—阳中之阴 薄则发泄—发汗解表:如麻黄 阴为味 重浊下行 味厚—阴中之阴 厚则泄—通里泻下:如大黄 味薄—阴中之阳 薄则通—通利小便:如茯苓 后世应用 “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也;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医学启源》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麻黄:苦,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升上而发汗。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