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六国论新教案
《六国论》教案设计
?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学习重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学习过程]
一、课前延伸
下发预习学案,布置预习内容,明确预习任务。
1、走近作者(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2、进一步了解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3、了解背景及?写作意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苏洵生活的时期,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4、对照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六国互丧 sàng 暴pù霜露(“暴”同“曝”。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洎jì 草芥jiè 与嬴 yǔ 下咽 yàn 胜负之数shù
5.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探究
1、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导语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今节让我们一起看作者是如何剖析“六国灭亡”这一历史教训的。(2)检查预习
请同学们谈谈对这篇课文的感受
2、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探究以下问题: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这篇课文中,哪几个国家是没有采取赂秦这一策略的?试从课文中找依据。
(3)既然如此,赂秦的又是哪几国呢?
(4)由此可见,“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包含着两个分论点,是哪两个?
(5)文中哪一段是论证“赂秦而力亏”的?( )哪一段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 )
(二)合作探究
师生讨论,明确以上问题。(投影)
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在这篇课文中,哪几个国家是没有采取赂秦这一策略的?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三国赂秦而另三国不赂秦,作者却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命题,这就变得全面了)。
由此可见,“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包含着两个分论点,请说说是哪两个?(“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文中哪一段是论证“赂秦而力亏”的?(第2段。)哪一段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第3段。)
(三)精讲点拨
师生共同?研习最后两段?,讨论本文的写作目的。齐读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