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2章大气污染与全球气候
第十二章 大气污染与全球气候 1. 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 2.臭氧层破坏问题 3.致酸前体物与酸雨 第一节 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大气中CO2含量 1750年以前 280ppm 目前 360ppm 预计21世纪中叶 540~970ppm 气温: 20世纪增加了0.6?0.2oC 海平面: 20世纪上升了10~20cm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机理 温室效应机理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 CO2 emission by energy type in China, 1996 气候变化的影响 降水格局变化 中高纬降雨量增大 北半球亚热带降雨量下降,南半球增加 气候灾害 过多降水、大范围干旱、持续高温 影响人体健康 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的影响 CO2 CO2 CH4 N2O 土壤中硝酸盐的脱氮和氨盐的硝化 控制氮肥的施用 气溶胶 各成分的贡献 应对措施与策略 1.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改变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 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 应对措施与策略 不同燃料燃烧单位GJ的CO2排放量 应对措施与策略 2. 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植树造林 采用固碳技术 CO2分离、回收,注入深海或地下 化学、物理、生物方法固定 适应气候变化 培养新农作物品种,调整产业结构等 国际行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20世纪90年代末,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水平 1997年,《京都议定书》 明确各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比例 国际行动 第二节 臭氧层破坏问题 臭氧层主要特征 离地面20~30km的平流层中 占当地空气含量的1/105 厚度单位 DU(Dobson unit)- 273K,1atm下,10-3cm厚的O3层称为一个DU 1DU=10-3 atm cm=2.69×1016molecules 臭氧层的分布 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层破坏现象 平流层臭氧形成和破坏机理 纯氧理论(Chapman Mechanism) 臭氧吸收紫外线的反应 平流层臭氧形成和破坏机理 催化清除理论 20世纪70年代建立 活性催化物质的链式反应 Y—活性物种,包括奇氢HOx、奇氮NOx、奇卤XOx三大家族 三大家族的来源 奇氢HOx 大气中H2O与激活O原子反应 奇氮NOx 宇宙射线分解N2 飞机等人类活动排放 奇卤XOx 人类活动产生的CFCs和含溴氟烷(哈龙,Halons) 消耗臭氧层的物质(ODS) ODSs CFCs、哈龙 CCl4、甲基氯仿(1,1,1-三氯乙烷)、溴甲烷 部分取代的氯氟烃 ODSs的破坏能力 臭氧耗减潜能(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 全球变暖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ODSs的破坏能力 南极臭氧空洞 极地平流层云在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吸附并聚集CFCs及哈龙 非均相反应场所 为什么北极没有形成臭氧空洞? 北极为海洋环境,较南极大陆环境温暖 周围分布不规则大陆,大气层较南极不稳定 不易形成极地平流层云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臭氧含量减少1%,地面紫外线增加2%~3% 危害 人体健康-皮肤癌、白内障 陆生生态系统-植物质量下降 水生生态系统-水面附近生物减少 城市空气和建筑材料-光化学烟雾,材料老化 大气结构-辐射收支变化,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的控制策略 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技术 无氟氯昂制冷设备 制定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措施 环境管理手段+ 经济手段 国际行动 1985年, 28个国家 《维也纳公约》 1987年, 46个国家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公约》 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削减 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削减 第三节 致酸前体物与酸雨 酸雨-pH小于5.6的降水,广义包括酸性物质的干湿沉降 地理分布 几乎整个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东部 东亚,中国南方地区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酸雨区域分布 酸雨的危害 淡水湖泊、河流酸化,水生生物减少甚至绝迹 影响土壤特性,贫瘠化 破坏森林的生长 腐蚀建筑材料及金属结构 危害人体健康-角膜和呼吸道刺激 致酸前体物质 SO2 自然源: 微生物、火山、森林火灾、海水飞沫 人为源: 燃料燃烧,化工 NOx 自然源: 闪电、林火、火山,占总量的50% 人为源: 燃烧,机动车,50% 致酸前体物质的排放 控制措施 针对酸沉降前体物质 洗煤 开发低硫燃料 改进燃烧技术 烟气脱硫 机动车净化 国际行动 1972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