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猪病
猪的新传染病猪增生性肠炎猪增生性肠炎也称猪增生性肠病。病原是专性胞内寄生的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aris,LI)。该菌是一种厌氧菌,主要生长于肠粘膜细胞中。在文献中描述相似病症的其他名称有许多,如坏死性肠炎、增生性出血性肠病、局部性肠炎、回肠末端炎、猪肠腺瘤。该病是一种在急性和慢性病例中表现出不同临床症状的疾病群,但在尸体解剖时均可以发现相同的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即小肠和结肠粘膜增厚。在病理组织学上,被侵袭组织表现为明显的肠腺窝末成熟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一种增生性类肠瘤粘膜。本病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养猪地区日渐受到重视的常见猪病,我国内地也已证实存在本病。一、诊断要点通过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由于该菌难于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须采用其他诊断方法进行确诊。可通过证实粪便中含有劳森菌而做出临床确诊。确诊可用免疫化学检测和特异的DNA探针法以及PCR法等。(一)流行特点 哺乳仔猪和早期离乳仔猪不出现此病。该病常见于无特定病原(SPF)猪场和疾病较少的猪场;常发生于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发病率为5%~25%,偶尔高达40%。死亡率一般为10%,有时达40%~50%;有时也发生于刚断乳的仔猪和成年公母猪。该病要是经口感染。粪便带菌长达10周。病猪和带菌猪及其排泄物是主要的传染源。鸟类、鼠类在该病的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饲养管理发生改变,如转栏、换料、停药等以及环境温度突然变化,应激等均可成为本病的诱因。(二)临床症状 用该菌口服接种断奶乳仔猪时,潜伏期2~3周。该病在临床上主要可分为以下3个型:1.急性型 较少见,多发于4~12月龄的成年猪,主要症状为血色水样下痢;病程稍长时,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并突然死亡;后期转为黄色稀粪;也有突然死亡仅见皮肤苍白而无粪便异常的病例;育成舍内的发病率可高达40%。2.慢性型 本型最常见,多发于6~12周龄的生长猪,10%~15%的猪只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病猪精神沉郁或昏睡;出现间歇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而呈糊状或水样,颜色较深,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屑片;病猪消瘦、背毛粗刚、弓背弯腰,有的站立不稳,生产发育不良;病程长者可出现皮肤苍白;如果没有继发感染,有些猪于发病后4~6周可康复;但有些猪则成为僵猪而被淘汰;该病死亡率不超过5%~10%。3.亚临床型 感染猪虽有病原体存在,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可能发生轻微下痢,但并不引起人们注意;生产速度和饮料利用率明显下降。(三)病理变化 患有慢性增生性肠炎的青年猪,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位于小肠末端50厘米处以及邻近结肠上1/3处,并可形成不同程度的增生变化,但都可以见到病变部位的肠壁增厚,肠管直径增加。急性出血性以肠道严重出血为主,同时有潜在的慢性病理变化。出血伴随广泛的坏死、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和毛细血管壁渗漏。(四)实验室检查 目前,澳大利亚已研究出一种利用免疫荧光抗体法进行快速检测的诊断方法,该法操作简便,可在一般的实验室完成。国内,黄硫茂等用1对引物也成功地扩增出劳森菌DNA的特异性片段。这对我国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和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由于这些方法需要特殊的试剂和设备,而且价格昂贵,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所以,需要加快诊断方法和诊断试剂盒研制速度。二、类症鉴别临床上,应特别注意该病与猪痢疾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三、防制措施(一)治疗 多种抗生素均对本病有一定效果。目前常用的抗生素有红霉素、青霉素、硫粘菌素、威里霉素、盐酸万尼菌素、泰妙菌素、泰农等。各猪场可以根据本场发病的情况,采用间歇式给药方法。另外,可以采用添加剂的方法防治本病。如选用泰农等药物按110克每吨饲料的剂量添加,连用21天,可有效控制本病。(二)预防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应激,提高猪体的抵抗力。二是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出猪空栏时,栏舍庆彻底冲洗消毒,空栏7天后方可进猪。三是有条件的猪场应采用早期断奶、多地饲养。四是加强粪便管理。由于粪便是主要传染源,哺乳期间应尽量减少仔猪接触粪便的机会。有条件的猪场要做到随时清粪。五是加强来鼠等工作,切断传播途径。六是在流行期间和调运前或对新引进猪只,可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七是在疫区,饲料中添加泰妙菌素等药物,可有效地预防该病。用法:23日龄断乳至30日龄,每吨饲料添加100克泰妙菌素;31~40日龄每吨饲料添加50克泰妙菌素;41~130日龄每吨饲料添加30克泰妙菌素。131日龄至出栏不加任何药物。猪圆环病毒感染本病是由猪圆环病毒(PCV)引起猪的一种新的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猪的体质下降、消瘦、腹泻、呼吸困难、咳喘、贫血和等疸等。本病于1991年首先在加拿大发现,1996年暴发于世界许多国家,国外猪群中血清阳性率达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