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固定机理技术总结.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固定机理 主讲:xxx PPT制作:xxx 1/36 微生物固定的一般过程 目录 微生物固定动力学 硝化细菌在在体表面的固定措施 影响微生物固定的重要因素 2/36 微生物固定的一般过程 2.1 液相中悬浮微生物 微生物向载体表面运送 可逆附着 不可逆附着 固定微生物增长、形成生物膜 没有附着的微生物 图1.微生物在载体表面固定的一般过程 3/36 液相中悬浮微生物 微生物向载体表面运送 可逆附着 不可逆附着 固定微生物增长、形成生物膜 4/36 细菌从液相向载体表面的运送,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完成: 1、主动运输:指细菌借助水力动力学及各种扩散力向载体表面迁移; 2、被动运输:由布朗运动、细菌自身运动、重力或沉降作用完成的。 微生物向载体表面运送 5/36 液相中悬浮微生物 微生物向载体表面运送 可逆附着 不可逆附着 固定微生物增长、形成生物膜 6/36 可逆附着 在细菌与载体表面接触的最初阶段,微生物与载体间首先形成的是可逆附着,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可逆附着实际上反映的是附着与脱析的双向动态过程。 原因:环境中存在的水力学力或是简单的布朗运动或是细菌自身的运动都可能使已附着在载体表面的细菌重新返回悬浮液相中去。一般讲,造成这种可逆附着过程的力主要是物理及化学相互作用。 7/36 物理力 化学力 斥力 范德华力 氢键,酯化反应等 范德华力 异电引力 离子对的形成(例如:-NH3+….OOC-) 粒子空间位阻 热力学力 正离子对的形成(例如:-COO….Ca2+…OOC-) 同电斥力等 表面张力 粒子桥键等 表面自由能 表面功 表面临界张力 表一、导致微生物可逆吸附的各种引力和斥力 总而言之,微生物可逆附着取决于微生物与载体表面间力的作用强度。 8/36 液相中悬浮微生物 微生物向载体表面运送 可逆附着 不可逆附着 固定微生物增长、形成生物膜 9/36 不可逆附着 不可逆附着过程通常是由于微生物分泌一些粘性代谢物质所造成的,例如多聚糖等。这些体外多聚糖类物质起到了生物“胶水”作用,因此,这阶段附着的细菌不易被中等水力剪切力所冲刷掉。 事实上,可逆与不可逆附着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生物聚合物参与细菌与载体表面间的相互作用。 不可逆附着是形成生物膜群落的基础。 10/36 微生物固定动力学 2.2 一、可逆附着动力学 式中a1、a2——细菌附着及反附着常数 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可逆附着过程主要是一种物理化学力起作用的过程,即可归结成物理化学反应动力学问题。 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可逆附着过程: 11/36 图2.亚硝化细菌在PE、PP及PS表面积累曲线(Liu,1994) 12/36 根据图2表明,亚硝化细菌的附着过程遵循一级可逆反应动力学。Liu明确提出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可逆附着行为遵守一级可逆反应动力学准则。 微生物附着固定速度可表示为: 13/36 二、微生物不可逆附着模型 已附着、固定的微生物开始其各种生理活动,可用如下过程模式描述: 式中a3——生物膜或固定微生物净积累常数,T-1 其实验结果表明在生物膜形成初期,生物量积累过程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见图3)。 14/36 图3.生物膜积累随时间变化(Re=17200以及μ=0.28h-1) 15/36 在一个连续运行的生物反应器中,早期生物膜形成速率主要依赖以下两个因素:意识微生物与载体表面接触频度;再则是悬浮微生物的增长活性。 大量实验表明,微生物与载体间接触频度直接取决于悬浮微生物浓度、微生物体的性质及水力学强度,这些通常由可测定的悬浮微生物浓度(X)和雷诺数(Re)表示。至于悬浮微生物活性可通过其增长比速度(μ)来描述。 16/36 影响微生物固定的重要因素 2.3 影响微生物在载体表面附着、生长的因素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微生物自身的性质,载体表面的性质以及环境特性。 微生物性质 载体表面的性质 环境特性 种类 表面亲水性 PH 培养条件 表面电荷 离子强度 活性 表面化学组成 水力剪切 浓度 表面粗糙度 温度 与微生物接触 环境组成 表二、影响微生物在载体表面固定的因素 17/36 结合动力学模型重点讨论以下几种因素对微生物附着、固定的影响。 一、悬浮微生物浓度 图4.悬浮消化细菌浓度对a的影响 18/36 图5.悬浮消化细菌浓度对Bmax的影响 19/36 二、液相PH 除了等电点以外,细菌表面在不同环境下带有

文档评论(0)

知识宝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