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瘫痪
第七节 瘫 痪 一.瘫痪的概念 【弛缓性瘫痪】 弛缓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或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可由一个或数个相邻脊神经根病变所致,可仅侵犯某个肌群;或引起一个肢体瘫痪或单瘫(monoplegia),四肢瘫痪如Guillain- Barre综合征由多发性神经根病变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是因周围神经损害所致。 2、临床表现 (1)肌张力:瘫痪的肌肉降低或消失; (2)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因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中断); 3、定位诊断 (1)周围神经 ①瘫痪分布特点:瘫痪肌肉与每支周围神经的支配一致,伴有相应区域感觉障碍; ②临床表现:面神经受损时,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口角低垂、鼻唇沟变浅及皱额、闭目、鼓颊、露齿等动作不能完成(周围性面瘫); 桡神经麻痹时,伸腕、伸指及拇伸肌瘫痪,手背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间隙感觉减退或消失;多发性神经病变时,对称性四肢远端弛缓性瘫痪,伴肌萎缩、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和皮肤营养障碍等。 (2)神经丛:瘫痪 ①瘫痪分布特点:常发生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性肌肉瘫痪、合并自主神经功能及感觉障碍。 ②临床表现:如臂丛的上丛损伤,引起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等瘫痪,三角肌区、手及前臂桡侧出现感觉损伤,但手的小肌肉未见损害。 (3)前根:瘫痪 ①瘫痪分布特点:呈节段性分布的弛缓性瘫痪。 ②临床表现:多因髓外肿瘤压迫、椎骨病变或脊髓膜炎症损害前根,常同时侵犯后根而伴有根性疼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 (4)脊髓前角细胞:瘫痪 ①瘫痪分布特点:呈节段性分布的瘫痪,无感觉障碍。 ②临床表现: 如损害L3使股四头肌萎缩无力,损害L5使踝关节及足趾不能背曲; 损害C5前角细胞导致三角肌瘫痪和萎缩,损害C8~Tl引起手部小鱼际肌肉萎缩。 前角细胞急性起病者多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慢性起病者肉眼可见肌束颤动(fasciculation);或肉眼不能识别,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性颤动(fibrillation)。 附:舌下神经核进行性病变可见舌肌萎缩、肌束颤动,常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球麻痹、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及脊髓空洞症等。 (二)痉挛性瘫痪 1、概念 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 因其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而得名。 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是指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Betz)细胞及其下行轴突形成的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 痉挛和 牵张反射增强,即表现为痉挛性瘫痪 。 2、临床特点 (1)整肢瘫痪: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若病损常引起单瘫、偏瘫(hemiplegia)、截瘫(paraplegia)、四肢瘫痪; (2)肌束颤动:瘫痪肌肉无; (3)肌萎缩:不出现,但长期瘫痪后活动减少,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 附1:软瘫 急性损害时,突然中断锥体束,抑制了肌肉牵张反射而呈现软瘫,即所谓脊髓休克期。 附2: 折刀样肌张力增高(clasp-knife phenomenon) 在痉挛性瘫痪时发生,表现为上肢屈肌比伸肌张力高,下肢伸肌较屈肌张力高,在被动伸上肢及屈下肢时,起始的阻力大,以后阻力迅速下降。由于肌梭对牵张的敏感性较病前灵敏所致。 3、定位诊断 (1)神经解剖: 下行的皮质脊髓束在延髓交叉到对侧,并陆续终止于同侧脊髓前角细胞,皮质延髓束在各脑神经运动核的平面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运动神经核。 (2)临床特征:一侧锥体束损害出现对侧肢体瘫及脑神经瘫痪;双侧锥体束支配眼肌、面上部肌肉(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咀嚼肌、咽喉声带肌、颈肌及躯干肌等肌肉的运动,故一侧锥体束损害不会造成这些肌肉的瘫痪。 一侧皮质延髓束损害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仅眼裂以下面瘫,并不引起舌咽、迷走神经麻痹症状。 锥体束不同水平病损的瘫痪分布 附3:假性球麻痹(pseudobulbar palsy) 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引起声音嘶哑、饮水反呛、吞咽困难;不出现咽部感觉丧失,咽反射保留,无舌肌萎缩和肌束震颤;常伴有强哭、强笑,下颌反射、掌颏反射亢进等(与舌咽、迷走神经核及神经损害所致的真性球麻痹不同)。 (1)皮质(cortes) ①破坏性病变:范围局限时引起对侧单肢瘫或对侧上肢瘫合并对侧下半面部瘫(即中枢性面瘫);病灶范围较大引起偏瘫; ②刺激性病变:对侧躯体相对应部位出现局限性阵发性抽搐,口角、拇指常为始发部位; ③杰克逊(Jackson)癫痫:指皮质刺激性病变时,抽搐按运动代表区的排列顺序进行扩散。 ②临床表现:局灶性病损引起类似皮质病损的对侧单肢瘫;病损部位较大范围导致对侧偏瘫,多为不均等性,如上肢瘫痪重于下肢。 内囊的结构及其传导纤维 (4)脑干(brain s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单招数学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2025读书心得:屏幕时代如何重塑孩子的自控力.docx VIP
- 中国艰难梭菌感染诊断、治疗与预防指南(2024)详细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第14课《我们都是中国人》第2课时 这是我国的标志 教案设计 2025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docx
- 湘少版四年级上册、下册的英语单词默写表.pdf VIP
- GBT 危险货物运输应急救援指南 第1部分:一般指南.pdf VIP
- 煤炭掺配合同范本.docx VIP
- 汽车整体认识(汽车发展史)-精.ppt VIP
- 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 VIP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应用题练习.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