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03线渝巴路施工组织设计内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S103线渝巴路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S103线渝巴路Z9-1标段 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 编制依据 第一节 施工图设计 依据《S103线渝巴路南岸区茶园至涪陵区李渡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第Z9-1标段(K53+060~K54+615)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中的全部内容。 一、第一册主要以总说明书、路线、路基、路面及排水工程,路线交叉,环境保护为主。 二、第二册主要以桥梁、涵洞图为主。 三、第三册主要以桥涵通用图为主。 第二节 编制依据的规范文件 一、依据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规范》;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4、《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5、《公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6、《公路工程土工实验规范》及《公路工程土工实验操作规程》; 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8、《公路桥涵工程施工手册》; 9、《钢结构工程》; 10、交通部颁布的其他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 11、所签定的《S103渝巴路南岸区茶园至涪陵区李渡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Z9-1段施工合同文件》。 第二章 工程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一、地理位置 该合同段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市东郊,属重庆市涪陵区石沱镇天库村二社、三社。 二、地形地貌 该段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市东郊,地形上主要是呈现狭长条形山脉与丘陵相间的“平行岭谷”景观,其海拔高程一般在170m至600m之间,高差一般在50-200m左右,该段区域地形相对重庆市区域而言地形基本一致,本区地貌单元属于构造剥蚀,其发育受构造和岩性的控制明显,具有差异显著的多层地貌景观,狭长状低山山脉一般为背斜,丘陵区一般为宽缓的向斜构造部分,其展布的规律与构造线相吻合,该段地貌主要为构造剥蚀地貌类型和河谷地貌类型,而构造剥蚀地貌类型又以丘陵区和低山区为主,谷坡宽缓残坡积覆盖层较薄,基岩主要以侏罗系泥岩,粉砂质泥岩,砂岩夹层及粉砂质泥岩,页岩夹层为主,该段沿线大多为耕地,沿线沟槽发育很明显,成“V”字型冲沟。 第二节 气象、水文 一、气候 沿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长,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秋雨连绵,冬暖多雾的特点,且常年受长江水文的影响。 全段多年平均气温为18.3℃,最高气温43℃,最低气温-3.1℃,多年无霜期314.9天,雾年平均30-40天,最热月平均气温28.7℃,最大平均日温差17.6℃,年积温6635.3℃,年无霜期331天,年日照1316小时,多年平均相对面湿度为79-81%,年平均水气压为17.7Kpa,年平均风速为1.4m/s,年最大风速为15m/s。 二、水文 大气降水在区内主要表现为降雨、降雪、霜冻,冰雹少见,日最大降水量为214.8mm,一次连续最大降水量190.9mm,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月平均最大降水量为167mm,陆地蒸发量69.5mm,径流象415mm,雨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夏季,在每年的5-9月降水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常出现春旱或伏旱的特点。 第三节 新构造与地震 该段新构造主要表现为大面积抬升为主,属相对稳定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该区地震的峰值加速度0.05g,反映普特征周期0.35s,一般构造不设防,隧道,桥梁按烈度Ⅶ度采取抗震措施。 第四节 地质构造 沿线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涪陵位于新华夏的次级沉降带,为川东南弧形构造带中垫江弧形褶皱束的一部分,是四川台坳的川东陷褶束的南部,主要构造由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近于平行不对称的线型梳状或箱状褶皱组成,褶皱的背斜紧凑狭窄,向斜开阔平缓,在横剖面上成为隔挡式,背斜形成低山,向斜构成丘陵谷地,它们共同组成右行雁列褶皱,构造方向北北东向,构造形式以褶皱变形为主,轴向北5°,东至北15°东,不对称,一般西翼陡,东翼缓,轴面经扭摆而弯曲呈反“S”型。 一、地质构造 1、褶皱:位于四合场向斜,东消失于蔺市镇附近。 2、断层:该段无断层。 二、地质岩性 该段所处一级构造单元为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和第三沉降带之结合部位,属四川沉降褶皱带之川东褶皱带的一部分,区内出露地层较为完整,地表为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残坡积层,沟谷中分布冲洪积堆积物和第三系冲洪积堆积物,下伏地层主要为中生代侏罗系,三叠系地层,以陆相和海相沉积为特征。 三、不良地质 沿线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主要不良地质现象为局部软土,顺层,滑坡。 四、水文地质条件 该段据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地下水按含水岩组可分为松散岩组,岩类孔隙潜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层间水、基岩裂隙水四大类。 第五节 工程设计概况 该合同段起点桩号为K53+560,于涪陵区石沱镇天府村二社, 止点桩号为K54+615,位于天府村三社。 该路线平面按照二级公路标准设计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