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庆大学STS研究中心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谷晓芸 guxiaoyun_2006@163.com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是生成着并消逝着。自然界是由一系列转化过程构成的“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这里以下面几个为例来说明 一、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二、恒星的起源与演化 三、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四、人类的产生与发展 一、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现代宇宙学是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的理论,以哈勃定律为观测依据,并在宇宙学原理的假设下,研究宇宙整体的结构、运动和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现代宇宙学关于宇宙的模型较多,如 爱因斯坦静态有限无边宇宙模型 弗里德曼膨胀宇宙模型 恒稳态宇宙模型 大爆炸宇宙模型 大爆炸宇宙模型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通常称为“标准宇宙模型”。这里着重讲这个模型 爱因斯坦静态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1917)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宇宙运动自洽而统一的动力学模型。由于当时尚未发现河外星系普遍退行现象,爱因斯坦相信宇宙在大尺度上的特征是不应该随时间而变化的。 1929年哈勃红移发现后,这个模型被抛弃。但这个模型开创了现代宇宙学研究。 弗里德曼膨胀宇宙模型(1922) 弗里德曼在解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时,得到一个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动态时空度规。由此得到宇宙空间随时间膨胀的观念,哈勃红移发现后,这个模型受到重视。 奇点是演化态宇宙学的难题。 注:哈勃定律: V0=cZ=H0D 其中V0是星系退行速度,c是光速,Z是谱线的移量,D是星系离我们的距离,H0是哈勃常数。 H0=15(千米/秒)/百万光年 恒稳态宇宙模型 1948年英国天文学家H·邦迪、霍伊尔、戈尔德共同提出。 这个模型认为宇宙是不断膨胀的,其密度保持不变,好处在于不存在奇点问题,但困难在于如何说明物质从虚空中产生。 这个模型已经证明是错误的。 勒梅特的大爆炸假说 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发表大爆炸(Big Bang)理论,认为宇宙在此之前是零体积,就是说宇宙内任何两点之间是零距离,物质密度是无限大,宇宙在此之前没有“从前”。突然间,这个零体积的原始原子发生爆炸(点无大小),不仅物质出现,时间-空间的结构也存在了。勒梅特的假说是大爆炸理论的开始。 伽莫夫的大爆炸假说 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受奥本海默的核爆炸研究工作的启发,把核物理知识与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宇宙起源于一个温度极高(约150亿度)、密度极大、由中子组成的原始火球的假说,这个假说发展了勒梅特的大爆炸理论,并说明了化学元素的起源。 伽莫夫的大爆炸假说 伽莫夫认为:“原始火球”充满了辐射和基本粒子,后来由于球内的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发生核聚变反应,引起了爆炸,并向外膨胀;后来辐射温度和物质密度急速下降,热核反应停止,其间产生了各种元素,这些元素的演变便形成了今天宇宙中的各种物质。 大爆炸宇宙论(big-bang cosmology ): 根据大爆炸宇宙论,宇宙的演化经历了以下几 个阶段: 1)、基本粒子形成阶段 2)、辐射或核合成阶段 3)、实物阶段 从1948年伽莫夫建立热大爆炸的观念以来,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宇宙学家们为我们勾画出这样一部宇宙历史: 大爆炸开始时 150-200亿年前,极小体 积,极高密度,极高温度。 大爆炸后10-43秒 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 大爆炸后10-35秒 同一场分解为强力、电力、弱力和引力。 大爆炸后10-5秒 10万亿度(1013 K),质子和中子形成。 大爆炸后0.01秒 1000亿度(1011 K),光子、电子、中微子为主,质子中子仅占10亿分之一,热平衡态,体系急剧膨胀,温度和密度不断下降。 大爆炸后0.1秒后 300亿度(3×1010 K),中子质子比从1.0下降到0.61。 大爆炸后1秒后 100亿度(1010 K),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负电子湮没反应出现,核力尚不足束缚中子和质子。 大爆炸后13.8秒后 30亿度(3×109 K),氘、氦类稳定原子核(化学元素)形成。 大爆炸后35分钟后 3亿度(3×108 K),核过程停止,尚不能形成中性原子。 大爆炸后30万年后 3000度(3×103 K),化学结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为气态物质,并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块,直至恒星和恒星系统。 大爆炸理论中宇宙的演化历程 大爆炸模型能统一地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1)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

文档评论(0)

baob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