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理论(下)试题.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隐喻工作机制与语言工作机制 隐喻/语言工作机制涉及到: 交际双方(发出者P和接受者R) 语言表达方式(口语V和书面语W) 语义(概括义G和情景义S) 王寅(1988)提出语言交际锥形图的设想,将语义置于正面位置,突出语义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见课本P476 锥形图 ??? Producer; Receiver; Situational meaning; Generational meaning; Vocal-sound; Written form 三、隐喻的五位一体认知机制 (一)主位 交际双方即两个认知主体,在隐喻可创造相似性时,认知主体起到重要作用。 隐喻是使用和理解自然会涉及交际双方的互动关系,双方达成某隐喻说法的共识,就可建立起某种常规关系,使其成为双方之间有效的交际工具。 例:年轻人择偶要有个“心理价位”,刚谈朋友叫做“探行情”,订婚叫“入市”,结婚叫“成交”,两人世界由热转冷叫“盘整”,结婚后双方感情不好叫“踏空”,有了孩子叫“扩容”,婚后感情平淡,无可奈何地凑合叫“套牢”,终于离了叫“解套”,两口子婚姻彻底散伙不可挽回叫“崩盘”。(王月会 王建华,2005) (二)本体与喻体的互动作用 (1)映射过程 喻体B的影像投射到本体A上。在这一过程中,S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供背景知识、意象图式,也可排除一些不相关的特征) (2)映合过程 本体对喻体映射过来的影像作过滤性的筛选,决定着聚焦信息的形成。 如: He is a mule. 那大款专爱拈花惹草。 那植物学家就爱拈花惹草。 (三)喻底 在喻体和本体的映射和两者的互动过程中,主体对它们之间潜在的相似性特征进行了一系列推理和分析,由表及里,去异求同,一旦在两者之间建立了适合当下情景的相似关系,便会产生映合效果,也就获得这一隐喻意义。 (四)、语境 语境与认知主体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这与语言交际锥形图中的S所起的作用相似。 E.g. [1]After a whole day’s work, the machine is very hot.?   [2]He must be sick, for he has a hot forehead.?   [3] She is extremely crazy about hot pot.?   [4] The book is really hot.?   [5] She is really hot.? 四、两类不同隐喻的工作机制 从隐喻与相似性关系角度: 基于相似性的隐喻 可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如: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的开头4行,可谓处处有隐喻,在秋天和老人之间,树叶和头发之间,在黄叶落尽和脱顶之间,建立了新奇的联系; 你在我身上或许会见到秋天, 当黄叶,或尽脱,或只三三两两 挂在瑟缩的枯枝上索索颤抖— 荒废的歌坛,那里百鸟曾合唱。 走向一星—唯此足以。 思,就是使你凝神于专一的思想。 有一天它会像一颗星, 静静伫立在世界之空。 Heidegger(1975;彭富春译,1991:14)在《诗人哲学家》 (1)基于相似性创造的隐喻可图解为: 语境 + 人 本体+ 喻底+喻体 (2)创造相似性的隐喻可图解为: 语境 人 本体+ 喻底 + 喻体 (3)介于两者之间的隐喻 第十三章 隐喻认知理论(下) Outline 隐喻的特点 隐喻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 隐喻的工作机制及理解过程 第五节 隐喻的特点

文档评论(0)

知识宝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