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有確定性嗎-教育部高中數學學科中心.docVIP

數學有確定性嗎-教育部高中數學學科中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數學有確定性嗎-教育部高中數學學科中心

數學有確定性嗎? 北一女中 蘇俊鴻 有人常常在問:學習數學史,數學有了歷史的維度後,對我們學習數學有什麼助益?雖然我們尚無法量化它對於數學學習的幫助,但它對於數學學習的情意、認知和文化面向的益處是無庸置疑的。同時,對於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來說,當我們想對數學這個專業科目進行後設思考時,數學史也能提供具有時間「縱深」的參照。譬如說吧,數學知識有確定性嗎?對於熟知(或聽過)1+1=2,畢氏定理,…等數學知識的人們而言,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否則,大學為何有數學系,同時也有以數學為專業的數學家。更甚者,若是數學知識沒有確定性,數學教師如何面對學生。但是,如果數學知識具有確定性,為何著名的數學史家Morris Kline會寫下經典著作《數學─確定性的失落》一書呢?( Mathematics: The Loss of Certainty,中譯版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大、也很難回答的問題,在一篇短文中,恐怕很難有全面且完整的交待。筆者試圖由數學史的角度出發來探討這個問題,看看可以帶來什麼啟發。當然限於個人能力,疏漏之處尚請多多指正。 從數學史上來看,數學的確定性早在歐氏幾何上就有充份的展現。為什麼歐氏幾何會具有確定性?是因為它是一門幾何的學科?還是因為它所採用的公設─演繹的結構與方法?事實上,早在歐幾里德的鉅著《幾何原本》問世之前,哲學家柏拉圖(Plato, 429 B. C. - 347 B. C.)就已經奠定希臘幾何學的確定性,他認為幾何是一門「由永恆、不變的數學對象所獲致的知識。」柏拉圖認為有一個永恆且不變的理型世界 ( ideal world ),唯有透過理型世界的數學,才能理解物理世界( physical world )的現實與知識面。反之,物理世界的事物總是稍縱即逝的、變化的,只能看成是理型世界的近似。哲學家想讓自己的靈魂能從變化的世界提昇到理型世界,就必須學習數學進行鍛練。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哲學家,則是比歐幾里得稍早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 B. C. - 322 B. C.),同樣對幾何學的確定性有著重要貢獻。但他的影響是在方法論上。對亞里斯多德而言,數學的確定性奠基於不證自明的設準、顯明陳述的定義,以及邏輯演繹法則的有效性。同時,只要能用相同的邏輯形式被理解的學科,就可以與數學具有相同的確定性。亞里斯多德在《前分析篇》(Posterior Analytics)主張用三段論推理 ( syllogistic reasoning ) 將所有的科學論述加以化約。也就是說,從第一原理 ( first principles,不需要建立在其他原理之上的最基本原理 ) 出發進行演繹推理的說明,會比起使用類比或歸納法則更具有確定性。 因此,當歐幾里得重新整理當時希臘幾何學的成果,從不證自明的公理( common notions ) 與設準 ( postulates ) 出發,利用演繹邏輯完成命題的證明,建造出整個複雜的幾何體系。其中,每個命題都有其邏輯順序。如此得到的數學知識,當然被認為具有確定性,自然引起其他科學領域的仿效。例如,阿基米德( Archimedes, 287 B. C. - 212 B. C. )便是按照《幾何原本》的風格,從設準 ─ 像「相同的重量在相同的距離保持平衡」出發,利用邏輯推理證明了槓桿定律 ( the law of lever )。到了十七世紀,同樣的作法也出現在牛頓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上。 這樣的現象不只出現在科學領域,也出現其他非科學的學科。譬如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 ) 在1675年所著的《依幾何次序所證倫理學》 (Ethica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a,簡稱《倫理學》)依照體裁撰寫。書共分五卷,每卷先列舉定義與公理,然後逐步推演命題,證明結尾還寫上QED。使用的形式,證明上帝的存在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1776 ),讓我們看到以歐氏幾何為典範所建立的數學確定性如何深入西方文化之中。 然而,數學的確定性並不侷限在歐氏幾何。十二世紀時,當阿拉伯的數學作品─特別是阿爾.花刺子模 ( al-Khowarizmi, 780-850 ) 的著作─被翻譯成拉丁文傳到歐洲,這種利用印度─阿拉伯數碼簡化的計算法則,重新開啟了人們對代數學的研究取向。十二世紀到十八世紀之間,代數慢慢在數學的研究中佔有一席之地,其間經過漫長、甚至有時還會倒退的發展。好的代數符號不只是有效的速記,還必須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語言,能幫助思考,顯示規律。對此有著最重要貢獻的是韋達 ( Francois Viète,

文档评论(0)

cynthia_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