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技术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 认识 基础 (决定) 反作用(双重作用) 方法论要求: 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原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来源 目的、归宿 动力 检验标准 含义 基本形式 特点 知识梳理 1.[2014·无锡期中]马克思说:“劳动终结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这体现了实践具有(  ) A.能动性 B.直接现实性 C.客观物质性 D.社会历史性 A 2.下列与“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哲理相同的是(  ) 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②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口呷一口明白的 ③百闻不如一见 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C “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的哲学寓意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②③与之一致;①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错误;④哲学寓意为矛盾的转化,材料未体现。 3.[2014·郑州四中调研]把电视屏幕“穿”在身上或做成窗帘,这样的理想已经实现。华南理工大学与广州一公司联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块彩色柔性AMOLED显示屏,传统的硬屏变成了可折叠和弯曲的柔屏。这一成果佐证了(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摒弃传统才能实现创新 ④创新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4.[2014·洛阳统考]WiFi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稀有、昂贵、辐射强、效率不高,且存在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输方式,利用丰富、廉价的光线来无线传输数字信息,获得了更快更安全的传输效果。这表明(  ) ①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   ②人们观念中的存在通过实践可以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真理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   ④人类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B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一)、认识真理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因为“有用”才“真”,还是因为“真”才“有用”? 真理一定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不能以“有用性”来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2、真理的特征 (1).真理的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 为什么?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①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②第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什么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结论: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启示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的实际. 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的实际. 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可能转化为谬误。 (2).真理是有条件的 2、真理的特征 (3).真理是具体的 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漫画题解答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的意思。一般难度较大。但这题可以用排除法快速解答。因为②错误,规律不能改变;③错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不是相互的否定。所以正确答案是B。 答案:B 1、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是什么?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为什么?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显\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从主体来看,会受到主观(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

文档评论(0)

过各自的生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