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化学家在化学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1965年人工全合成的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 1981年人工全合成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核糖核酸。 新学期怎样学好化学? 一、预习是关键:勾画课本、梳理线索、完成探究 * * 化学——21世纪的中心科学 ?????????? [交流?研讨] 1.用几句话或几个词语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化学或 你身边的化学。 2.你对化学研究的哪些问题感兴趣?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重要的自然科学。 行 住 食 衣 与化学无关的 与化学有关的 项目 试着举例,边讨论边由一人填写表格。然后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你的感受。 下面是同学们一天里可能要做的事情, 与化学有关的在前面的括号里划对号。 ( ) 1.洗脸 ( ) 2.刷牙 ( ) 3.吃三餐 ( ) 4.去学校 ( ) 5.学习文化课 ( ) 6.课间活动 ( ) 7.体育课 ( ) 8.睡觉 ( ) 9.看电视,上网 ( ) 10.听音乐 同学们:你认为你在一天的24小时中,什么时间能离开化学?请举例。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科学与北京奥运 A b A b 北京奥运主火炬的燃料是什么?为什么采用这种燃料? 丙烷是种价格低廉的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其他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丙烷燃烧后火焰是亮黄色,具有较好的可视性。 在整个建筑内外层包裹的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具有有效的热学性能和透光性,可以调节室内环境,冬季保温、夏季散热,更神奇的是,如果ETFE膜有一个破洞,不必更换,只需打上一块补丁,便会自行愈合,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原貌! 碳酸镁质量很轻,具有很强的吸湿作用。运动员在比赛时,手掌心常会冒汗,这对体操和举重运动员来说非常不利。因为湿滑的掌心会使摩擦力减小,使得运动员握不住器械,不仅影响动作的质量,严重时还会使运动员从器械上跌落下来,造成失误,甚至受伤。碳酸镁能吸去掌心汗水,同时还会增加掌心与器械之间的摩擦力。这样,运动员就能握紧器械,有利于提高动作的质量。 A . 木杆 B.竹竿 C.玻璃纤维 D.碳素纤维 第四代鲨鱼皮泳衣,由极轻、低阻、防水和快干性能LZRPulse面料组成,是全球首套以高科技熔接生产的无皱褶比赛泳装。在近一个月内产生的16项新的世界纪录中,有13项是由选手穿着这款泳衣创造的。 溶洞的形态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自然界中的 溶洞 返回舱底部是钛合金、陶瓷等复合材料构成的防热层,能耐8300℃的高温达三分钟之久。 9月 25号21:10 — 28号17:37 神舟七号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出色完成了它的太空之旅。 化 学 与 生 命 50 多 种 元 素 在 人 体 内 的 分 布 一、化学是具有创造性 化学的特征: 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实用性的科学 化学的发展史 实用技术 近代化学 现代化学 冶金、酿酒、火药、造纸等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 原子——分子学说 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化学发展史: 近代化学 (1661年波义耳提出元素的概念 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现代化学(合成大量物质,和各学科相互渗透…) 古代化学 (实用技术:制陶、冶金、酿酒、染色) Chemistry(化学)←alchemy(炼金术), chemist化学家和药剂师… 拉瓦锡 (1743-1794) 建立 氧化学说 波义耳 (1627-1697) 提出 化学元素说 道尔顿 (1766-1844) 提出原子论 门捷列夫 (1834-1907) 发现 元素周期表 近代化学的四个里程碑 诺贝尔化学奖(近十年)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 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 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 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 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五年级下册劳动日常收纳教案.docx VIP
- 2025年孝感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人员招聘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数学-广东省衡水金卷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docx VIP
- topworx D系列阀门控制器安装调试维护手册.pdf VIP
- 关于四川省引大济岷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docx VIP
- ATmegaS128_部分辐射报告Rev3.pdf VIP
- 怎样收纳整理物品课件.ppt VIP
- 文旅新媒体运营 课件 第7、8章 文旅新媒体的数据运营、文旅新媒体运营技能 .pptx
- 《架空输电线路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通道巡视技术规范》.pdf VIP
- 电梯使用单位题库-安全总监.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