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章 设计质量管理
学习目标:
熟悉正交表的格式及特征
熟悉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流程
熟练掌握质量功能展开的原理及实施要点
掌握质量屋的结构及内容
理解田口方法的基本观点和策略
熟悉三次设计的基本原理
引例:丰田召回门事件
丰田产品大规模召回起源于美国。2009年8月底,美国发生丰田“雷克萨斯”品牌汽车突然加速导致4人死亡的事故,这成为丰田召回事件的导火索。丰田公司随后便要求公司在美国的1400余家经销商,开始召回存在问题的雷克萨斯与丰田其他品牌车辆。9月份后丰田美国公司累计召回车辆达到426万辆,这创造了丰田汽车召回的新纪录。
2010年1月21日,因油门踏板存在设计缺陷,丰田汽车美国公司再次发布召回,召回大约230万辆8种型号丰田品牌的汽车。这些产品包括丰田在美国最畅销的凯美瑞系列车型、卡罗拉系列车型、RAV4系列车型等,仅在2009年便销售了79. 24万辆,这约相当于其当年在美销售总量的53%。
讨论:(1)根据案例辨析“产品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制造出来的”
(2)设计质量对产品最终质量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
二、研究内容、创新点
第一节 正交试验设计
基本概念
正交表及其特点
正交试验设计
二、研究内容、创新点
一、基本概念
20世纪30年代,由于农业试验的需要,费歇 (R. A. Fisher) 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先驱工作,从此试验设计成为统计科学的一个分支。
20世纪60年代,日本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试验设计中应用最广的正交设计表格化
二、研究内容、创新点
一、基本概念
因子:将试验中要加以考察而改变状态的因素称为因子,如在工业生产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子有原材料、工艺条件、工人技术水平等,常用A,B,C等大些英文字母表示。
试验指标 :衡量试验条件好坏的特性(可以是质量特性也可以是产量特性或其它)称为指标,它是一个随机变量。为了方便起见,常用x表示。
一、基本概念
所谓正交试验设计,就是利用一套现成的规格化的表—正交表来安排多因素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较优(或最优)试验方案的一种科学方法。
水平 :因子在试验中所取得状态称为水平,如果一个因子在试验中取k个不同状态,就称该因子有k个不同水平。因子A的k个水平常用A1, A2,…Ak表示。
二、正交表及其特点
正交表是一些已经制作好的规格化的表, 是正交实验设计的基本工具,它给出了各种因素和水平的代表性很强的实验组合。
L8(27)
表的纵向列数(因素数)
表的字码数
(位级数)
表的横行数(试验数)
正交表代号
二、研究内容、创新点
二、正交表及其特点
列行号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8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1 2 2 1 1 2 2
1 2 2 2 2 1 1
2 1 2 1 2 1 2
2 1 2 2 1 2 1
2 2 1 1 2 2 1
2 2 1 2 1 1 2
L8(27)表
二、研究内容、创新点
二、正交表及其特点
结构特点:
1、每列有四个“1” ,四个“2”
2、每任意两列的8个数中(横组合)的 (1,1)(1,2)(2,1)(2,2) 正好各出现两次
常见的还有:L12(211) 、 L16(215) 、L4(23) 、 L18(37)、L18(21×37) 、 L18(61×36) 、 L12(31×24)等
二、研究内容、创新点
二、正交表及其特点
均衡分散性
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出试验的结果,试验结果得好点,即使不是最好点,也是相当好的点和相当好的生产条件。
整齐可比性
多因素的可比,在一个因素处于一种位级时,其他各种因素的位级变化是有规律的和均匀的。对一种因素的对比,找出级差,确定它处于是否是主要因素,可看出灵敏度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创新点
三、正交试验设计
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法的一般步骤是:
(1)定指标,确定因素,选水平;
(2)选用适当的正交表,表头设计,确定试验方案;
(3)严格按条件做试验,并记录试验结果;
(4)计算各列的同一水平的数据和与极差R j;
(5)按极差大小排出因素的主次;
(6)选取较优生产条件;
(7)进行验证性试验,做进一步分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