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向交流的中国饮食文化
日本的饮食习惯已经渗透到日本移民村周围的土著人,笔者不禁想到,原始时代中国的饮食方式也是以这种方式经由朝鲜传入日本的。
——(日)田中静一《中国饮食传入日本史》3《周礼》和《礼记》
一般来说,一个民族或某一聚合人群的饮食文化有着较为稳固的空间属性或区位地域的直根性、依附性,因此各区位地域之间便存在着各自空间环境下和不同时间序列上的彼此差异性与相对独立性。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并且是着眼于静态观察的结果。事实上,饮食生活是动态的,饮食文化是流动的,可以说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处于内部或外部多元、多渠道、多层面的持续不断的传播、渗透、吸收、整合、流变之中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下的饮食文化交流
1、食物原料与食品品种的互通有无
“北麦南稻”格局是由于自然生态和经济地理等因素决定的,但从今天的粮食作物品种分布状态来说,其本身就是不断演变的历史性结果,相对稳定的,但不可能是最终的,并还将持续地演变下去。以东北为例,水稻的推广不能不感谢来自朝鲜半岛的朝鲜族,正是自14世纪至20世纪中叶以来陆续自朝鲜半岛进入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民众,以他们的水稻生产技术与饮食习惯对东北地区稻作文化的普及提高,甚至对整个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发展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留下了深远的意义。20世纪中叶以来,主要是80年代以来,稻米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广大城镇居民第一位的主食料,农村主食稻米比重也有了很大提高。不仅如此,东北大米还以其白、晶、香、糯、韧、甜、润、实等优异品质在今天全国各省区城镇米市上享有美誉。还有朝鲜族泡菜不仅成为东北民众喜欢的风味食品,而且在全国也风靡开来。
公元7世纪吐鲁番王朝的崛起,将吐鲁番族(古羌族的一支,今藏族的先民)的饮食文化随同其军事推进和政治扩张有力地传播至中国西部广大地区。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这种影响的存在。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日麦”、“尔玛”,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南迁,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羌族、藏族、彝族等。
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40年,其后百年,唐朝使节进藏后发现内地名茶几乎无所不有,吐鲁番之盛和汉藏食文化交流规模堪称壮观。由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婚姻的作用,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汉藏文化交流进入了传奇性辉煌发展时期,至今令史学家惊羡、世人乐道。应他们之请,唐朝还将旋转磨、酿酒工匠等大量饮食器具和大批技工派进了西藏。
藏族饮茶之习便是内地传去的,并在藏族发展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茶饮文化。藏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是不可一天不喝茶。嗜茶之重、尚茶情结远在大多数汉人之上。茶中调入牛奶谓之“茶”,否则称为“清茶”。清茶的饮法是唐代中叶以前内地的风格:先用石臼将茶叶捣碎,要放入适量的盐或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藏民有一句俗语:“茶里无盐水一般。”这正是陆羽等人清饮法革新之前内地的方法。
藏语中许多有关食生活食文化的概念至今保留着最初传播的痕迹。比如白菜、葱、土豆、饼、包子、点心、挂面等也都是汉语借词或同音。藏语称萝卜为“喇夫”,显系来自萝卜的古称“莱菔”。这些无疑是汉藏饮食文化交流的生动而富启示意义的历史记录。西藏地区积久形成习惯不食蔬菜,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蔬菜是与牧草相同的东西,都是牲畜的饲料而不应当是人的食料,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藏民的饮食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变,拉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时令蔬菜,藏民们搞起了塑料大棚,种植大量内地蔬菜,如茄子、辣椒、黄瓜、番茄等以及苹果、香蕉、橘子、葡萄等时令水果也逐渐成了越来越多藏民食生活中的好尚之物。许多藏民还学会了擀面条、揪面片、包饺子、烙馍馍等烹调技法。这种和平状态下潜移默化式的交流在历史上通常是很缓慢的。历史上各民族间饮食文化的交流除了和平条件下那种零星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之外,特殊情况下短期内大批移民的方式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jié] 、鲜卑、氐[dī] 、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