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编-第二章居委会、行政村与自然村解读.doc

社会编-第二章居委会、行政村与自然村解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编-第二章 居委会、行政村与自然村第二节?行政村与自然村 一、三角行政村 三角行政村于2002年初由原三角、居安、南安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三角镇政府北偏东1.5公里,村委会驻平安。辖8个村民小组、27个生产社。总面积13766亩,耕地面积8953亩。2005年,常住人口7659人,2266户;其中农业人口6867人,1911户;有外来人口978人。村党支部有中共党员147名。 村内较大姓氏有吴、杜、梁、陈、李、孙、叶、简等姓。祖先大多从东莞移居此地。2005年,村民中大专以上文化有356人,中专高中1703人,初中2972人,小学2261人,学龄前儿童367人。 2002年,三角行政村成立后, 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工农业,努力做好“三农”(农民、农村、农业)工作。2002年后,集体经济逐年增长,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人均收入5243元,村年纯收入90万元。2005年,人均收入6601元,村集体年纯收入达160万元。 耕地面积8953.5亩,以鱼塘、香蕉杂基、禾田为主。多年来三角村注重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业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三高”农业发展,使全村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逐年增长。2005年,全村1060亩水稻,亩产达到了781公斤、水产产量约4375吨、香(大)蕉产量5405吨。2002年,农业总产值7100万元;2003年为7800万元;2004年为8424万元,2005年达8921万元。 三角村坚持以“工业强村”为目标,在加强对现有企业管理的同时,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个体私营企业。2005年,全村有包括五金、制衣、加工、造纸等多个行业的23家企业。其中村引进的、出租厂房或土地的有9家。2002年,工业总产值1.13亿元;2003年为1.35亿元;2004年为1.56亿元;2005年达1.66亿元。 2002~2005年,共投入资金79.7万元铺建水泥村路21条共4500米,河堤砌石1400多米,整治下水道600多米,重新建造水泥桥3座,完善50多盏街灯电网建设,改造九屈自来水管以及完成平安路1.3公里的道路交通标志、减速线等建设。2003年,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兴建村办公大楼,建筑面积为2060平方米。 2002年,村内有1间小学,称三角镇中心小学。2005年8月,东南小学并入,改称三角小学,校长古广开。 村有1间120平方的图书阅览室,设有室外篮球场、室外羽毛球场、室内乒乓球室、室外健身器械场等。 村有“五保户”28人,每人每月生活补助260元,每年补助“五保户”生活费用近9万元;低保户75户203人,村每年补助共3.6万多元;残疾人共88人,其中有15人每月可领取100元的补助金。村民99.2%参加合作医疗。 ? 三角行政村主要领导任职情况表 职务 姓名 任职时间 书记 吴科洪 2002年~ 主任 黄潮华 2002年~ 副书记 吴勇科 2002年~ (一)三角村(自然村) 三角村含太平(山尾)、中安(榕栏、大围)、平安、三角。在三角镇政府北偏东1.8公里。村委会驻太平,辖9个生产社。2001年,总面积5550.2亩,全村2774人,耕地面积3618.8亩。 明嘉靖年间(距今约460年),有一对从东莞来的吴姓夫妇,在三角一带打鱼,后在三角山的大石山边定居,是最早在三角定居的人家。清初,其后代迁户聚居于花果山南麓,在花果山口设栅栏养羊。久而久之,村民把此地称羊栏(即榕栏)。以后,村民散居大围(竹围涌至山尾涌之间)。1681年,在大石山嘴东侧建中安社,村名改称社名。村民以吴姓、黎姓、陈姓居多。 明末清初,东莞人开始迁居于岗北的黄宫(即平安4队岗北山边)。最早在此居住有3户人家,其中一户姓郭。清初,村民多聚居在三角山西面的虎山之南,村民称此地为山尾,也有称岗尾(东为头,西为尾)。村民为祈求太平生活,于1675年建太平社,社址在平安5队。后村名改用社名。较大的姓氏有杜、郭、梁、陈、吴等姓。 太平社(山尾)、中安社(榕栏、大围)的村民以讲东莞话为主,沿袭东莞风俗。 在清初,属黄旗都,称太平社、中安社。乾隆元年(1736年)属黄旗都,称三角村太平社、中安社。宣统二年(1910年)称九区十七段(三角段)太平社、中安社。1912年,称九区三角乡太平村、中安村。1946年8月,称九区正义乡三角联保第四保、第五保。1947年12月,称九区三角乡第四保、第五保。1949年11月,复称三角乡太平村、中安村。1950年4月,属十区三角乡。1955年8月,由民众区三角乡管辖。1957年3月,撤区,称三角乡太平村、中安村。1958年8月公社化,两村合并,各取尾字,称三角公社平安大队。1958年10月,合并大公社,称黄圃公社三角耕作区三角营平安生产

文档评论(0)

3354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