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正式版.pptVIP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正式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正式版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踪:踪迹。   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简析】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   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乃: 摇橹的声音。   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简析】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作者简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代表作品有:《捕蛇者说》 《始得西山宴游记》《黔之驴》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时代背景 公元八0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柳州时为一同遭贬的四位友人而写的。柳宗元到了柳州任职以后,心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某一天,登上柳州城楼,于是感物起兴,触景生情。朝廷的昏庸,友人的疏离,愁情思绪油然而生,于是挥笔疾书,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分别寄送给刘禹锡等四位友人。诗中既表现出他们相同的际遇和真挚的友谊,也蕴含着他们天各一方、难以抑制的痛苦的情怀,这种情怀是由特定环境下的政治斗争所引发、形成的。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文本剖析 1.这首诗是作者初任刺史时所作,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从长安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应该稍事休息了,为什么却急不可耐的爬上“城上高楼”? 提示:“城”高于地,“楼”又高于城,登上城楼,已在高处;又在“楼”前着一“高”字,意在极言其高。为什么要极言其高呢?因为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是怀远,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情愫。 2.诗人登上高楼看到了什么?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从自己的贬所远接战友们的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楼接大荒,则楼上人的视野由近及远,这是总写,是概写。 3.三四句,是写眼前所见,这两句写看了什么景物? 4.诗人登楼所见,景物甚多,可是,诗人为什么写到荷花和薜荔被吹打的情景? 狂风突起,肆意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暴雨猛烈地冲打薜荔。 诗人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诗人用了赋比兴的手法,以自然景象暗喻人事,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 5.在自己的贬所依然是“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那么战友们的处境又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 ”。 诗人

文档评论(0)

abf46753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